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19
一、战前日军态势和第一二九师的决心与部署
在神头岭战斗前后,担任正面“反攻太原”的三十万国民党军队,不但没有攻下太原,反而在日军的进攻之下,望风而逃,不战自溃。
至一九三八年三月上旬,日军又攻占了临汾、汾阳、离石、风陵渡、长治、晋城、东阳关等重要城镇,打通了邯(郸)长(治)大道,和同蒲铁路南段,深入到晋东南和吕梁山区。
国民党的一些高级将领,如阎锡山、卫立煌等,也都退到黄河西岸。只有武士敏部在子洪口、李家钰部在长治一带抵抗日军。
到三月下旬,侵入晋南、晋西的日军,虽连遭一二九师的沉重打击,但为实施其配合津浦作战,相机进攻潼关、西安、陕甘宁边区的计划,仍继续向黄河各渡口猛犯。因此,邯(郸)长(治)大道及由长治至临汾的公路,仍然是日军的一条重要后方交通运输线。
在这条交通线上,日军的汽车每日往来不断。沿线日军接受了神头岭遇袭的教训,在东阳关增设了据点,其警戒也更加严密。
此外,为保护这条交通线,日军在黎城驻扎了千余人,在东阳关驻扎了一百五十余人,在涉县驻扎了四百余人,在武安驻扎了一千五百余人。
根据上述情况,一二九师首长决心设伏于东阳关、涉县间的响堂铺地区,消灭日军的汽车运输队。
其具体部署是:
第三八五旅的七七一团及七六九团的主力,埋伏在大道以北前宽漳至杨家山一线的山地。以七七一团为右翼队,七六九团为左翼队,并派出小部队到大道以南山脚下埋伏。
第三八六旅的七七二团主力集结于马家拐,并派出小部队分别向东阳关附近和东阳关东北的苏家峧游击警戒,阻击可能由黎城、东阳关来援之敌,掩护我伏击部队右后方的安全。
七六九团以四个连的兵力伸至椿树岭、河南店之间,阻击可能由涉县来援之敌;另以一个连进至杨家山东北之王堡,保障本团左后方的安全。
二、战斗经过
三月三十日黄昏,各部队在徐向前副师长指挥下,由黎城县的庙上村、马家峪一带出动,于当夜二十四时(亦即三十一日凌晨零时)秘密进入伏击地区。
三十一日拂晓,徐副师长接到七七二团的报告:日军由东阳关出动二百余人,向在苏家峧预伏的七连发起进攻,并请示是否撤出阵地。
徐副师长判断,这股日军仅仅是发现了在苏家峧的我小部队,但还未发觉我军设伏的企图,因之,命令以一个营进至庙上村以东高地,加强我右后方的安全保障;指示各部队继续荫蔽,耐心待伏;同时,派出参谋侦察敌情,判明从东阳关出动的二百余人,并非日军,而是一群老百姓牵着几头驮驴在赶夜路。因之,部队待伏的决心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