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81
1970年冬至1971年夏,在神州大地上,曾上演过一场波澜壮阔的亿万军民大拉练、大练兵的场景。当时,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六七岁的孩童,几乎无一例外地参加,真可谓:“七亿人民七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然而,这场野营大拉练、大练兵的前因后果,却鲜为人知。
练 “吃、住、走、打”为备战
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中苏关系友好,新疆被称为中国可靠的大后方,所以当时除南疆驻守一个师外,其他地方基本上无驻军。1962年4月,苏联通过其领事的策动诱骗,企图颠覆新疆。为加强边防,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第一师奉命进驻新疆
1969年中苏边界自卫反击战后,骑兵第一师的主要任务转为坚固阵地防御。1969年冬,骑兵第一师整编为陆军某师。1970年,笔者是该师二十二团后勤处的助理员,主要负责部队的吃、住和武器装备的保障。
兵种及作战任务发生变化后,我师必须迅速调整训练内容,才能适应坚固阵地的积极防御。1970年1月,正值“三九”严寒,经中央军委同意,我师组成了由步兵第二十二团司、政、后三大机关参加的冬训指挥部,率领步兵第二十二团的八连、机枪连、炮兵连、侦察连计300多人,展开了冬季野营大拉练、大练兵,以便摸索经验,改革创新,全面提高部队战斗力。
当时的野营大拉练、大练兵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主要围绕“吃、住、走、打”四个字进行,重点检验部队在冬季严寒条件下的生存能力、耐寒能力、适应能力、作战能力。
当时,部队装备陈旧,仍是很原始的埋锅造饭。冰天雪地,埋锅造饭绝非易事,至少要解决柴、灶、水三大问题。柴,发动大家砍些荆棘,问题不大。挖掘灶,的确困难。当时,地冻三尺,战备小铁锨根本无用武之地,挖了半小时,累得满头大汗,竟没挖出一个锅灶。情急之下,炊事员只好捡来些大小不等的石头,勉强垒了个摇摇欲坠的锅灶。有了锅灶,水又成了问题。战士们不停地用铁锨、脸盆往锅里送雪。携带的各种肉菜,除大白菜能切成丝、片外,其他肉菜都冻得像块石头,用刀根本切不动。
为使“吃”的问题在时间上符合战备要求,指挥部迅速研制了新式锅灶,解决了严寒条件下埋锅造饭的困境;又对携带的肉菜提前进行了加工,馒头变成烤饼,水壶加制了保温套,解决了寒冷易冻的问题。
兵贵神速。走,是步兵的基本功。走,既要走得动,又要走得快,更要走得通。冬训指挥部根据坚固阵地防御的特点,行军路线有意选择了雪地、冰路、山沟、冰坡等多种地形和道路。在一个多月的冬训中,冬训指挥部特意安排了两次长途奔袭,每次都是昼夜兼程100公里。其中一次,正遇寒流袭击,室外冷到零下37度,为按计划进行,又不被冻伤,指挥部命令一律穿毛皮鞋,戴皮帽、皮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