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45
毛泽东步入老年以后,开始注意起自己的生日,但从不接受别人的宴请。他有时在12月26日这一天,邀请一些人聚一聚。餐桌上没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套话,更没有寿星端坐,接受别人祝寿之类的旧俗。只摆几个简单的菜和一些红白酒,与人聊一聊。这种寿辰小聚往往像开会,充满了政治内容和时代特色。毛泽东的“生日”,时过时不过,过法各不同,一切由他自己决定,既有趣又耐人寻味。
五十岁生日:拒绝做寿
194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50岁生日。按照中国的习俗,50岁是大寿,理应好好庆贺一番。于是党内一些同志提议为他做寿,同时宣传毛泽东思想。这年的4月间,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凯丰致信毛泽东,报告了这一计划。这是毛泽东1910年离开故乡以来,第一次遇到“生日问题”。
此前,延安一些同志已开始着手准备。任弼时郑重嘱咐毛泽东的好友、诗人萧三:写一本毛泽东传,以庆祝他的五十大寿。毛的秘书胡乔木也极力赞成此事,为使萧三集中精力写成这本书,免除了他的一些会议活动,力争12月下旬写成。为此,萧三访问了延安的许多老同志,搜集了大量素材。更为难得的是毛泽东在与他聊天时,也零星地谈到自己过去的一些经历。根据这些材料和萧三自己做学生时与毛泽东的接触,准备写成《毛泽东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公开发表。
毛泽东看了凯丰的信,他的第一反应是拒绝:共产党的领导人不能做这类事,何况又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时。经过认真考虑,他在4月22日给凯丰回函说:“生日决定不做。做生日太多了会生出不良影响。目前是内外困难的时候,时机也不好。”
在这封信中,针对凯丰所言“宣传毛泽东思想”问题,他说:“我的思想(马列),自觉没有成熟,还是学习时候,不是鼓吹时候;要鼓吹只宜以某些片断去鼓吹(例如整风文件中的几件),不宜当作体系去鼓吹,因我的体系尚没有成熟。”这番话,表达了毛泽东对自己思想理论的冷静评价和高标准要求。
既然毛泽东对做寿之事明确拒绝,所以到了12月26日,延安各界都没有什么祝寿之类的举动。萧三为毛泽东作传的计划也就放缓,他那篇长文延至1944年7月初才在《解放日报》上刊出,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毛泽东看了,几次传话给萧三,让其停止写他个人,后来还当面劝萧三多写群众。萧三争辩说:“我这是自己补课,并且写你和写党的斗争是不可分的,这有重大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