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风云人物 >

热门推荐

是谁杀死了杨贵妃?历史上杨贵妃为什么会被杀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27

  我认为,周振甫先生的观点,也未免带有时代的烙印。其实,孰是孰非的问题,都是可以讨论的。首先,杨贵妃被处死,原本就是多方作用的结果;其次,史书记载也颇含糊,不见得是诗人们故意歪曲;再次,评论诗歌好坏,不能简单依据是否反映了自己认为的所谓“事实”,还应该考虑到写作的时代背景等情况。例如,杜甫写《北征》一诗,时当“安史”乱中,肯定唐明皇“中自诛褒妲”,或许有勉励君王、激励斗志的用意。萧涤非先生的《杜甫诗选注》云:“在当时危急存亡的情况下,把皇帝说成一个昏君,便要影响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情绪……”此说有理。事实上,杜甫也并非真的认为,杨贵妃就是唐明皇亲自处死的上引《北征》诗句,接着还有“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几句。杜甫特意提到当时兵谏主事者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并给他如此崇高的评价。可见,杜甫并没有丝毫抹杀军人作用的意思。他只不过是把话说得委婉一些,艺术一些罢了。

  自作孽不可活

  其实,杨贵妃的被缢杀,直接原因固然是马嵬坡禁军兵谏和玄宗许可两个。但是,祸根早已种下。对此,新旧《唐书》里的《杨贵妃传》都有所透露。

  《旧唐书》云:“及禄山反,露檄数国忠之罪。河北盗起,玄宗以皇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监抚军国事。国忠大惧,诸杨聚哭,贵妃衔土陈请,帝遂不行内禅……”《新唐书》云:“禄山反,以诛国忠为名,且指言妃及诸姨罪。帝欲以皇太子抚军,因禅位,诸杨大惧。哭于廷。国忠入白妃,妃衔块请死,帝意沮,乃止……”

  根据新旧《唐书》的如上记载,我们知道:杨贵妃之死,曾经百般讨好她的“干儿子”安禄山是重要有力的推手;后来(公元756年)在灵武继位的太子李亨(唐肃宗),有可能是“马嵬事变”里诛杀杨贵妃的幕后操手。

  不过,归根结底,杨贵妃的悲剧,根源还在于她那位臭名昭著的堂哥杨国忠的多行不义,在于她及其姊妹的不懂得谨言慎行,明哲保身。还是应了那句古语:“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杨国忠、杨贵妃兄妹,早在“马嵬事变”之前,已经很清楚地知道,只要玄宗一退,没有人能再罩着他们,他们犯下的罪孽,造成的祸害,立刻就会遭到清算,末日就会到来。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