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风云人物 >

热门推荐

刘询简介 中兴之主西汉宣帝刘询的一生简介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26

  其次,整顿吏治形成的奖励机制,促进了官吏素质的提高,优化了官吏队伍的结构,保证了封建国家机器正常、高效的运转。宣帝时有不少官吏,刚做官时文化素养并不高,由于皇帝的提倡和仕途的需要,往往在政务之余,拜师或自学儒学。如邴吉出身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黄霸为吏后,在狱中从夏侯胜学《尚书》等等。宣帝时历任丞相的素质,无论学识,能力,治绩,都大大优于武帝、昭帝时期。他们积极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研究与决策,举荐考核官吏,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从而彻底改变了武昭时期丞相无所作为的局面。还有许多官吏,或由低级郡吏察廉晋升而来,或因明经而被提拔。


  再次,整顿吏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成就了中兴大业。整顿后的郡国守相多由良吏担任。他们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是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当然,宣帝时的吏治仍有不少弊端。有些官吏执法不公,草菅人命;敲诈勒索,繁兴徭役;弄虚作假,沽名钓誉;应付差事,敷衍塞责等等现象,屡见不鲜。有些官吏虽无大过,但平庸无能,不称其职。就连宣帝本人在执行中也带有较大的感情色彩,出现了冤案,错案,以及后期重用宦官等。尽管如此,从整体上看,宣帝整顿吏治是成功的,是应予肯定的。

  召开会议,整理经典

  宣帝继昭帝召开盐铁会议之后,又在甘露三年(前51年),在石渠阁召开了盛大的儒家经学会议,讲论“五经”同异问题。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家经书就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具有法典的性质。但是,学术界,思想界对儒家经书的理解存在分歧,所以召开这次大讨论。萧望之等大臣参加评论,汉宣帝亲临会场,随时对争论问题作出裁决。经过这次讨论之后,原属民间的学派如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和谷梁《春秋》也进入官学。这种现象只有在宽松的政治条件下才有可能,而且为加强思想的进一步统一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调整政策,发展经济

  昭宣时期,以“轮台诏令”为基本依据,昭帝、霍光和宣帝认真总结了武帝时期推行经济政策的经验教训,大刀阔斧地进 行调整政策,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