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风云人物 >

热门推荐

老子是哪里人 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究竟是哪里人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68

  在天静宫遗址内发掘了一批汉至六朝期间的建筑遗物,有菱格纹、乳丁纹、几何形纹、绳纹砖及“大吉祥”阳模文字砖。另一处还发现绳纹厚板瓦、绳纹砖和凸突莲花瓦当,均具汉至六朝风格。这些建筑遗物的发现,表明天静宫在汉至六朝时较繁盛。

  又据《文汇报》记者许前伟1995年8月12日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观民、邵望平在现场考察发现:有20多块元代以来敕建和装修“天静宫兴造碑”,其中记载“天静宫为老君所生之地”和“世传老子在妊,有星突流于园,既而降诞”,有“敕撰”、“混元降(诞)”等残片和司马光记载的老君石像一尊及“古流星园”石匾一块,证实此地即老子故里。在天静宫东北有老子生母的“圣母墓”和老子弟子尹喜的墓,至今仍有遗物在。老子说:“既知其母,以知其子。”(五十二章)既然有老子生母的“圣母墓”在此,那么此地是老子的出生地无疑了。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刘观民、邵望平二位研究员在考古现场还发现:在流星园旧址,即老君殿东南,清理出九眼古井,即九龙井,经鉴定,其中一眼为春秋时期陶制大块板瓦井壁,这眼春秋瓦圈井至今保存完好,其余八眼在汉代、宋代整修过。据唐代《括地志》(分道计州的地志)载:“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有老子宅及宙,庙中有九井尚存”,《亳州志》说:“世传老子始生,九龙吐水”,后人根据传说建九井。九井当在老子诞生后根据传说所建。而瓦圈井既为春秋时期建,那么由此可以断定,老子生年不能晚于春秋时代。

  在中太清宫西北角还发现一处新石器晚期古遗址。天静宫遗址地面散见自史前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和春秋时期文物,俯首可拾,品类繁多,有的文物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还完整出土一个春秋时期用的灰砂陶制瓮棺,还有铜器、铁器、玉器和钱币等,说明此地历史悠久,到春秋时期已相当繁荣,老子正是在已经创造了灿烂文化的环境里成长为一代哲人的。

  据史料记载,此地,古属豫州,春秋时曰相,介于陈宋两国接壤处,后为楚国兼并,故《史记》言老子为楚人。自秦汉起,为谯(今亳州)之辖地。清同治三年(1864),设立涡阳县时,划归涡阳所辖。太清宫位于涡阳城北五公里处的郑店村,南绕涡谷之二水,三面碧波粼粼,北枕龙山之麓,环境清幽,风光宜人。公元前571年,老子即降生在太清宫流星园址。太清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初称为老子庙,盖因汉桓帝梦老子降于殿庭,乃颁旨在老子故里建庙祭祀,命陈相边韶撰《老子铭》碑。后在曹魏黄初三年,隋开皇元年都奉旨敕修过。李唐王朝以老子为始祖,尊此宫为祖庙,大兴土木兴建,后毁于兵火。唐、宋时,殿宇林立,金碧辉煌,不逊于帝王之都。帝王对老子尊崇至极,不仅屡赐宫名,先为太清,后为天静,而且亲往朝谒,不绝史册。元明两代,仍占地三千亩,食业数千人,堪称华夏第一道观。清代乾嘉年间,尚称殿宇弘深,规模整丽。惜乎清末战乱频仍,始有“烧丹灶冷余荒草,问礼堂前剩石牛”之叹。在中太清宫旧址发掘了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老君殿遗址,对道家发源地和道教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老君殿遗址将按西安市半坡遗址的方法进行保护。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