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风云人物 >

热门推荐

裴松之简介 南北朝史学家裴松之与《三国志注》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99

  “备异”是针对同说一事,而各书记载却“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之情况而言的,裴注“并皆抄内、以备异闻”。在裴松之所能见及的各家史著中,有很多互不相同,甚至矛盾的记载。裴注加以比较鉴别,能够作出较客观的判断,但对那些不易辩明是非的材料,则一并收录,留待读者或后人去分辨。此外,裴注还把可以认同却又把握不大的论说归入备异类。如《武帝纪》注引《山阳公载记》的记载与陈书不同,裴松之判断说:“案《吴志》刘备先破(曹)公军,然后(孙)权攻合肥。前此纪云权先攻合肥,后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吴志》为是。”

  针对陈志中明显错误的地方,裴注引举事实进行纠谬,是谓“惩妄”。“惩妄”,有两种表述形式。其一是举陈志前后乖舛之处,自证其误。如《武帝纪》载官渡之战前曹军“兵不满万”,裴注曰:“未应如此之少。”复在《荀彧传》中找出“十万之众”的矛盾记载,进一步辨明“官渡之役不得云兵不满万也”。 其二是引用其他史家的著述辨别陈寿记载的错误。如《朱然传》记载朱然于赤乌五年战败魏将事,裴注引孙盛《异同评》的考证,认为“陈寿误以吴嘉禾六年为赤乌五年耳。”

  “论辩”包括评史事与评史书两个方面,即对某些史实、陈寿的《三国志》及诸家史的考辨和评论。裴注于补充史实的同时,常有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论。如《关羽传》中有关羽投奔刘备,曹操禁部下追杀的记载。裴松之评论说:“松之以为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义,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此乎?” 裴松之对张昭劝孙权降曹一事的评论,也与一般学者看法不同。他认为:“若使昭议获从,则六合为一,岂有兵连祸结,遂为战国之梦哉!虽无功于孙氏,有大当于天下矣。”这也体现出他的别具慧眼,具有反对分裂、渴望统一的进步史观。裴松之对陈寿的某些评论也有不同意见。如陈寿把袁术的失败归为奢淫放肆,裴松之批评他没有抓着事情的要害,认为“妄自尊立”才是袁术灭亡的关键。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