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73
康熙二十年(1681年)正月,郑经病逝,由郑经的次子郑克塽继位。此后,台湾郑氏集团日益腐败,军心涣散,政局动荡不安,民不聊生,饿殍遍地。这个割据政权已经丧尽民心,成为台湾和大陆沿海地区人民灾难的祸根。郑氏集团中掌握实权的侍卫大臣冯锡范从私利出发,拒绝清政府的招抚政策,勾结日本对抗清政府,企图成立所谓“台湾国”,实际上把台湾郑氏集团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台湾郑氏集团的错误决策,促使清政府坚定了出兵台湾的决心。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二十八日,康熙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总兵官,加封太子少保衔,命令他“到日即与将军、总督、巡抚、提督商酌,克期统领舟师进取澎湖、台湾”。施琅启程离京前,康熙专门设宴为他饯行,叮嘱道:“尔至地方,当与文武各官同心协力,以靖海疆。海氛一日不靖,则民生一日不宁,尔当相机进取,以副朕委任之至意。”施琅肩负清朝的重托。
经过精心筹划,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清朝水师2万多人,各种战船236艘,驶出铜山港,向澎湖进发。六月二十二日,施琅下令,清朝水师排成“五点梅花阵”,对澎湖发起总攻。经过激战,清军击沉和俘获郑军大小战船近200艘,打死郑军将领300多名,打死郑军12000多名。澎湖郑军官兵5000多人投降。63岁高龄的施琅挥师渡海作战,指挥有方,奖惩严明,以较小的代价,全歼郑军主力,展现出非凡的毅力和智谋。
更难能可贵的是,施琅对于台湾,采取了与厦、澎截然不同的方针。为了实现平定台湾郑氏集团的计划,他决定采取攻心策略。他主动探望俘虏的郑军,优待降军和俘虏,积极瓦解郑军。他向郑军将士宣布:我率兵出征,乃为朝廷收复所失之地,非为图报私仇也。杀我父弟的仇人郑成功早已死去,我施琅断不会报复。我不仅不会杀台湾人,如果郑氏肯投降,我也不杀,而且要保奏他们继续为官……各自决定去留,绝不为难;愿意留在清军中效力的,表示欢迎,并与清军士兵同等的饷粮;不愿投军的,即发给银米,派船送走。施琅的政策,得到郑军将士的欢迎。郑军将士到处宣传,“施琅不会妄杀一人,只要投降,即可受到优待。”这种宣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台湾民众莫不解体,惟恐王师之不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