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87
一八九四年夏,日军突袭北洋舰队,次年春又侵占山东威海。清廷无心与其战,遂派直隶总督李鸿章前往马关,与日本总理大臣伊藤博文议和。有一次,我在报上偶尔看到过两人会谈的日方记录。我不懂日文,不过,在一段段平假名、片假名中,夹杂着不少汉字,多处我懂其意。一开始,伊藤博文就对中国固有领土台湾垂涎三尺,欲填日本明治维新后向西扩张之贪婪胃口。李鸿章明知慈禧已下旨割让,仍采取拖延战术,说“容再思一月”,以望转圜。伊藤心急如焚,不允,为即刻夺取台湾,从嘴里竟吐出“飢甚”两个字。“飢甚”二字让我如受电击:对于掠夺达三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日本竟到了比如“飢”似渴更“甚”的地步,欲即“吞”之而后快!人世间之厚颜无耻,大概莫过于此了。早在一八七一年,李鸿章与日本代表商签《中日修好条规》时,就已看出日本的狼子野心,“日后必为中国肘腋之患”。三年过后,日本便出兵侵台。
另外一件往事是几年前,内地某电视台曾播放过一部长篇连续剧,说的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为推翻帝制,走向共和的苦难辉煌。剧中第一主角名为孙中山,实则李鸿章。这位洋务大臣痛感国家“患贫”“积弱”,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结论。剧中详细介绍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践行“实业兴,则国兴”这一信条,为创办诸多“中国近代第一”而殚精竭虑:修建第一条铁路,第一个钢铁厂、机械厂、电报局、洋枪局、轮船局、招商局;第一所近代军校、第一支近代舰队。正因此,李鸿章被皇权派斥“丢祖宗之法”。这位洋务大臣还上呈过一份奏折,对蒸气动力的原理及运转过程,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堪称一篇百年前的科普读物。有论者认为,这部电视剧是为李鸿章“翻案之作”,有如郭沫若当年写《蔡文姬》为曹操翻案一样。令人意外的是,此剧播放过半后,李鸿章突然从荧屏上消失了,有一种戛然而止之感。为此,“负面李鸿章”又见诸于报端。有知情者透露,这源自“有影响人物”的干预,其称电视剧中的李鸿章形象过于“离谱”,不让他在荧屏上“继续闹腾”。对此,有位友人向我叹道:李鸿章并没有变,变的是史学家的笔,而且,再往深究,所变者,乃政治家之嘴。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青年毛泽东说过的一句话:“李鸿章是船,清政府是水,舟大而水浅,李鸿章这艘船在水里无法航行,施展不开。”梁启超也说:“吾悲李鸿章之遇。”风烛残年的李鸿章,回眸近八十载坎坷,不胜唏嘘:皆奉旨行事,“舟”因“水”缚,无奈无为,潸然泪下:“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