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风云人物 >

热门推荐

李鸿章身后任评说:不变的是人变的是历史的笔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87

  凭实而论,在中法之战、中日甲午之战、中国与八个列强之战及战后议和中,李鸿章不是没有自己想法的,但正如青年毛泽东所言,他只不过是“舟”,清廷才是“水”,行舟靠水,水推则进,水阻则退。正因为如此,有论者认为,洋务大臣李鸿章屡屡之“败”,已经是损失最小的“败”了。

  有两个反差很大的情节,亦值一提。孙中山曾派员诚邀李鸿章参加革命,但被他婉绝。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也派使者往访这位洋务大臣,称“诸国军舰百余艘,拥公为帝,可乎?”李鸿章笑道:“予今年七十有九,明年八十,且死尔!观吾子,有似乎当皇帝者耶?”

  身后任人评说

  对于李鸿章其人,西方人多有推崇,把他与伊藤博文、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并列为“世界三杰”。李鸿章的老对手伊藤博文也不得不承认,大清国这位洋务大臣大有过人之处,称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则正反两面都说:此人“有才气而无学识,有阅历而无血性”;他是晚清“庸中的杰士”,但“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

  一八九五年春一天,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会谈后返回寓所途中,突遭日本浪人袭击,“流血过多,遂成眩晕”。六年过后,这位洋务大臣积劳成疾,“喀(今为“咯”)血碗余”,“饮食不进”。一九○一年十一月七日,李鸿章因胃血管破裂谢世,终年七十九岁。他于油尽灯枯之际,写出这样一首临终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梁启超敬献李鸿章挽联一副:“太息斯人去,萧条得泗空,莽莽长淮,起陆龙蛇安在也?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阳好,哀哀浩劫,归辽神鹤竟何之。”逝者学生严复在挽联中写道:“使当日尽用公言,成功必不至此;若晚节无此自见,士论又当如何。”

  李鸿章去世一百一十一年了,回顾对这位晚清重臣以及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胜唏嘘:留于青史的名人,不管是美名还是臭名,其功过是非,盖棺未必就能论定。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