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08
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里,那个一只耳朵的美国人,是这样开导那个在北京传教的窝囊废外甥的:“在一个野蛮国家里,越闹乱子,对我们越有利!乱子闹大了,我们会出兵,你怕什么呢?问问你的上帝,是这样不是?告诉你句最有用的话:没有乱子,你也该制造一个两个的!你要躲开那儿吗?你算把牧师的气泄透了!祝你不平安!祝天下不太平!”依此类推,便知道濮兰德和巴克斯糟蹋慈禧,埋汰中国,不过是唯恐天下不乱的老把戏而已。
于是,风靡欧美的这本书,集丑恶淫乱于一身的慈禧形象,从此定格。后人对西太后的负面观感、不良印象,都是受到这两个“中国通”的《慈禧外传》影响。幸好,曾任慈禧女官的裕德龄,用英文著述的《清宫禁二年纪》问世,这让辜鸿铭松了口气,倍加赞赏之余,还为此写了一篇英文书评,发表在当时上海的英文报纸《国际评论》上。他说:“这部不讲究文学修饰、朴实无华的著作,在给予世人有关满人的真实情况方面(尤其是关于那刚刚故去的高贵的满族妇人情况方面)要远胜于其他任何一部名著。”最后这句话,显然是冲着那两位精于杜撰的“汉学家”而去。但这位享誉中外的大师,若是看到这个巴克斯接着写的第三本书《太后与我》,我想,老先生未必能这样平心静气了。
至于那些“扭曲了理智”的西方媒体,从那以后,迄今为止,依旧本着那位一只耳朵的美国舅舅对他外甥的“开导”,加上巴克斯男爵的“杜撰”精神,妄自臆造着合乎他们口味的唯恐中国不乱的消息。
查无原件的《景善日记》
《慈禧外传》第十七章所引用的《景善日记》,被视为奇货可居的独家秘籍,其实是巴克斯闭门造车的“杜撰”。他的搭档,这本书的另一作者濮兰德,说他自己并没有看到过这本日记的中文原稿。濮兰德后来将英文手稿赠送大英博物馆,馆方循例要得到译文的中文原件,但不知是当时越洋电话不好打,还是巴克斯心中有鬼,濮兰德得到的回答是,原件早就被转手卖掉,后又说不慎落入炉中焚毁了。撒谎的人常犯的一个低级错误,就是欲盖弥彰,越描越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丁名楠断言:“《景善日记》是假的,白克浩司(即巴克斯)发现日记的整个过程也是假的。它不过是白克浩司为了蒙骗人们故意玩弄的花招而已。”
第一,作为日记这种文体,除了类似博客或微博,是要给人看的之外,绝大部分日记,都具有相当程度的私密性质。然而在这本日记中,看不到主人公一点点的有关私生活、内心活动、感情色彩、渴望追求的文字,更不用说不足为外人道的那些讳莫如深的内容了。
第二,主人公景善为当时京城大把抓的普通官员,论理,有可能接触个把高官,但官卑职微的他,居然成为执政当局路路通的人物。从这本相当于在场新闻纪实的日记看,立场不同、观点不一的高官贵爵,不分派别地与他过从甚密,且事发始末,无不巨细悉言。在那个等级分明的封建社会里,这更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