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风云人物 >

热门推荐

揭秘:历史上为皇帝老公哭瞎一只眼的痴情皇后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77

  (二)英宗,你是一个啥样的人儿

  首先说,英宗不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也不是一个很成功的皇帝。他的治政功绩,或许只体现在他的仁义上。而他的仁,则又体现在对百姓的宽厚,对下属的仁慈上。《明史》记载,英宗多次下诏减赋赈灾,体恤民情,致使“海内富庶,朝野清晏”,一派安乐和谐的景象,这是对百姓的仁;他“罢宫妃殉葬”制度,是对臣子奴婢的仁。这些仁政措施,也充分体现出英宗人性上的良善,可以说,英宗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的皇帝。

  不单如此,英宗还是位很有血性的皇帝。且不管胜败如何,土木堡之战,他敢于御驾亲征,首先就证明了他的铮铮铁骨和血性气节,我们完全可以想见,雄姿英发的英宗皇帝当时是如何的风采照人。世人多嫌英宗鲁莽,那是大错而特错了,不御驾亲征未必就会打赢不是?你可以说英宗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但绝不能否认他是一个有血性的汉子,单就只一点,就值得我们后人敬佩。

  土木堡之变的原因,人们也多归结在一个叫王振的宦官身上,说“瓦剌贡使三千人,(王振)赏不如例,遂构衅”(《明史》)。是说瓦剌对王振负责的赏赐一事不满而开战的。这理由其实很可笑,一个忠心耿耿的臣子,是绝不会在乎主子赏赐多少的,那不过是要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是蓄谋已久的迸发罢了。就像你讨厌或嫉妒一个人,总能找到不喜欢他的理由。

  说到这里,咱们应该回过头去,审视一下英宗和王振之间的关系。据《明史》记载,明朝的宦官专权,“始于王振,卒于魏忠贤”,是打王振这才兴起来的,到魏忠贤又把它发挥到了极致。而王振之宠,便是得益英宗。英宗打破了朱元璋“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遗训,开创了宠信宦官的先河。但此事不能怪在英宗一个人头上,没有前因,就不会有结果,其实早从英宗的父亲宣宗开始,便“设内书堂,选小内侍”,放松了对宦官的警惕,王振也因此得以成为英宗的伴读。


  人们对宦官的误国往往深恶痛绝,这在感情上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皇宫内的争权夺势本就司空见惯,不能以错对论之。英宗和王振自小相伴,感情自然甚笃,英宗“倾心向振,尝以先生呼之”,也在情理之中。彼时的英宗不过是个十几岁的孩子,搁现在,也就是个初中生,你让他深谙权谋之术,要求未免太高。况且,作为宦官的王振,未必就想着把国家搞乱,让蒙古人把英宗掳去,那样对他也没好处不是?我不想讨论明朝败亡的原因,那属于政治军事范畴。我只是想说,宠信王振,也是英宗重情重义的一个自然表现。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