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76
但杨慎不买这个账。得知任命的消息后,由他领头,翰林院36位同事一起附名,给嘉靖皇帝上了一道奏章,内中有这样一段:
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亦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亵段犹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臣等不能与同列,愿赐罢斥。
嘉靖皇帝收到这封奏章,震怒非常。他下旨切责,并给以杨慎为首的上奏章者罚俸三月的处分。过了一个多月,嘉靖决定改父亲兴献王的封谥“本生皇考兴献帝”为“恭穆皇帝”,一时舆论大哗。桂萼上书皇上请求召对大廷,以明国是。嘉靖准奏。在朝廷的争论中,张璁与桂萼以13宗罪指斥反对改谥的廷臣为朋党。大臣何孟春一一驳斥。但这种争论对嘉靖不起任何作用,他依然维持父亲为“恭穆皇帝”的决定。
朝会后,在何孟春的倡议下,京城各大衙门共有129名官员聚集在左顺门,伏跪请愿。杨慎与何孟春同气相求,对聚合的众官员慷慨陈词:“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话虽不多,但字字金石,掷地有声!这些官员中有内阁大臣、六部尚书,也有给事中、翰林学士,都是朝廷栋梁。他们从早上七点跪到下午一点,不肯散去。嘉靖皇帝派锦衣卫前来镇压,捕捉了领头的8个人。杨慎拍着左顺门大哭,不肯退去的官员也跟着一起哭,声震内廷。到这地步,嘉靖皇帝绝不肯退却,他下令将所有伏跪请愿的官员共134人下锦衣卫大狱。两日后,下旨廷杖杨慎等160余人。10天后,余怒未消的嘉靖下令将杨慎等7人二次廷杖。这次大礼之争,共有18名官员死于酷刑之下,180多人被贬职废黜,8人永远充军,不可赦回,杨慎即其中之一。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凡事不怕忘记,就怕惦记
关于这场大礼之争,当时北京城中传出一首童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