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历史解密 >

热门推荐

盗墓史记:揭秘中国古代尸体防腐八大秘籍(多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54

  考古人员在挖掘河北满城刘胜墓、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时,都在墓内发现了花椒、香囊、香枕等物品。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一件陶熏炉里也装满茅香,还有一件装有高良姜、辛夷等和茅香混合物的熏炉。湖北江陵汉墓中,棺内放置有杀菌作用的香料,加上棺椁四周以木炭、沙石填塞,使墓室与外界隔绝,造成了密闭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之下,再用杀菌药物香料消毒,对尸体保存极为不利的腐败菌就很难生存了。另外,花椒、香料的气味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充溢于棺内的这种气味对棺内微生物的活动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在古代,这一类物品被大量用于墓中。古代的文献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卢弼《三国志集解》卷六引《述征记》云:刘表冢在高平郡,表之子琮捣四方珍香药物数十石,著棺中。苏合消疾之香,莫不毕备。永嘉中(310年),郡人发其墓,表貌如生,香闻数十里。

  当然,用香料浸泡尸体或者将其放在尸体周围,除了消毒之外,还对尸体保鲜有较好的作用。所以,古人用特制的香酒沐浴,达到了尸体的防腐败和防自溶的作用。另外,人们还在古墓中发现了一些用来存放薰香的香炉,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发现薰香对尸体也有防腐、杀毒的作用。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长安中大疫,宫人得疫”,烧了辟疫气的月支香以后,“宫中病者差”。可见,古人用香料陪葬,不仅仅是想保持尸体散香,更主要的是为了防虫、去蠹、祛邪,防止尸体腐败、霉变。

  防腐秘籍七:优质材料制作棺椁

  除了对死者进行必要的防腐措施外,古人还对棺椁进行了一些技术上的设置。制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存尸体,所用的材料及其厚度都要有利于保存尸体。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很熟练地认清了各种木材的种类和性能。不知道是理论的积累,还是实践的历练,柏木、松木、梓木、楠木等很早就被人们列为制作棺椁的备选木料,并且还排列出了各个级别用料的标准:柏椁者,谓为椁用柏也。天子柏,诸侯松,大夫柏,士杂木也。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正如以上引文所言,秦汉时期规格比较高的墓葬如秦公一号大墓、马王堆汉墓、西汉的几座黄肠题凑墓的棺椁,用材几乎全为松、柏等松科属类植物。这些考古发现也证明了古代文献记载的准确性。秦公一号大墓主、副椁室选用具有耐腐性强等一系列优良特性的侧柏材;南、北墓碑及箱殉选用较易腐烂、切面不易光滑等性能较差的麻栎;匣殉所用的可能是很差的木材,现在只能依稀辨出其朽迹。到了西汉时期,棺椁的用料及规格发挥到了极致。这就是“黄肠题凑”的出现。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