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33
秦良玉不仅擅长带兵打仗,而且十分注重军需的生产。如今北京四川营胡同附近,还有十几条“棉花胡同”,分头条、上二条、下二条等名称。这也与秦良玉有关。她在北京驻扎期间,曾令部下与女眷纺棉织布,故而附近的一些胡同就被后人呼之为“棉花胡同”。清代曾有人写《四川营吊秦良玉驻兵遗址》一诗咏道:“金印夙传三世将,绣旗争认四川营。至今秋雨秋风夜,隐约钲声杂纺声。”
又过了十来年,起义军张献忠进入四川一带,年过花甲的秦良玉再次披挂上阵,风采不减当年。她率领白杆兵,连战连捷,解除太平之围,扼反将罗汝才于巫山,斩叛帅东山虎于谭家坪,使张献忠的军队在川地吃尽了苦头。然而,由于川地屡经兵灾,府库空乏,损耗的兵力和粮饷无法补充;而起义军部队势力强大,潮水般涌进川蜀,在整个战局上,官兵是无法取胜的。秦玉良万般无奈,只有退保石柱一地。面对着潮水般的义军,英勇善战的秦玉良也只能哀叹“大厦将倾,一木难支”。
这时京城已被李自成所率领的义军攻破,明思宗自缢于煤山,大明皇朝在风雨飘摇中终于彻底倒塌,李自成入主京城,张献忠则想牢牢控制住川蜀,以作为自己的据点。刘继兴考证,张献忠东征西战,几乎囊括了全蜀,却唯对石砫弹丸之地无可奈何。已68岁高龄的秦良玉,带着她手下历经百战的白杆兵,不畏强暴,誓死抗拒。这时的石石主孤立无援,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小舟,随时有被吞没的危险。秦良玉对自己的部众说道:“吾兄弟二人皆死王事,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逆贼哉!”并下令:“有从贼者,族无赦!”分兵镇守四境。张献忠对四川各地土司都成功招降,却“独无敢至石柱者”。一直到张献忠败亡,他的起义军终没能踏入石柱半步。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清顺治五年(1647年)端阳节过后,75岁的秦良玉在一次检阅过白杆兵后,刚刚迈下桃花马,便“身倾,遂殁”,无可奈何花落去,结束了她驰骋疆场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生。
史载,当时四川久经战乱,百姓十室九空,川东地方(石柱除外)仅剩数万人,新建立的清朝廷最终不得不从湖广大规模移民。而在秦良玉的保护下,石柱成为当时渝东人民远离兵燹之苦的唯一乐土,附近丰都、忠县、梁平、万州等地民众纷纷进入石柱避难,至清初战乱初步结束,石柱人口不但没有减少,还增加了近十万人,与整个川东地区所剩人数形成天然对比。一代文豪郭沫若因此曾赋诗称赞秦良玉是“石柱擎天一女豪”。根据重庆有关部门对秦良玉所遗留下来的衣物等遗物测定,其身高约1米86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