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38
崇祯七年,崇祯皇帝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督史,并多次召见袁崇焕,为打消他的顾虑,不惜赐给他尚方宝剑,由此可见崇祯的战斗决心。
努尔哈赤死后,他的儿子皇太极即位,继续对明朝发动猛烈攻击,他知道袁崇焕是明朝的不倒长城,宁锦防线太难攻破,便设计绕道蒙古,避开守卫森严的山海关,攻进北京。袁崇焕早已料到这一举,便两次上书崇祯,可惜都没有引起他的足够重视,最终,这一令人恐怖的后果被袁崇焕言中了。
崇祯二年,后金的八旗军兵分两路,分别进攻了长城关隘龙井关、大安口等,当时,负责镇守的军队军纪废弛,城墙年久失修,根本无法阻止后金的攻打,不几日,后金的军队就打到了遵化,距离京师不到300里。明王朝到了生死存亡之时。
这是明朝君臣没有反思自己的问题所在,反而听信朝内阉党欲孽的诬陷和皇太极的反间计,将袁崇焕以通敌叛国的罪名逮捕,并分尸处死。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声势日渐浩大,成为明朝灭亡的定时炸弹。崇祯十年,明朝的大将杨嗣昌会兵10万,增加军饷280万,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策略,主张限制起义军的流动性,将它们各个击破,最后歼灭。这一策略很快就有了效果,张献忠兵败投降,李自成在渭南遭洪承畴和孙传庭的埋伏被击溃逃亡。
可是,内忧外患相伴而生,崇祯十一年,皇太极的清兵又从青口山。墙子岭两路入关,这个关键时刻,到底是攘外,还是安内,朝廷内部又出现了政策的摇摆。对于两派的意见,崇祯也是犹豫不决,不知如何是好。
在各种打击之下,明朝的军队已经完全丧失了士气和战斗力。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的军队终于打进北京,无力回天的崇祯只有逃离皇宫了。他带着贴身的太监王承恩登上了煤山,面对连天战火下满目疮痍的明王朝,他不禁流下了伤感的眼泪。
在生命最后一刻,崇祯只有哀叹,叹自己壮志未酬身先死,叹自己忙碌一生却于事无补。只有自缢殉国,无奈的做了亡国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