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72
袁彬:锦衣卫并非都是大奸大恶之人,英宗时的指挥使袁彬就称得上忠义正直之士。袁彬生于侍卫家庭,他的父亲是锦衣卫校尉,袁彬39岁时承袭了这一职务。英宗御驾亲征,遭遇了“土木之变”,明军大败。当英宗被敌军俘虏时,身边侍卫只剩袁彬一人,其他人都已逃散。皇帝被挟持到北京城外,之后又被掳到蒙古草原,期间遭遇种种艰险,都有袁彬在身旁护卫。寒冷的夜晚,他将皇帝的双脚抱在怀里,为其取暖;艰难的处境中,他谈笑从容,为皇帝消解烦恼;敌人软硬兼施,诱使英宗投降,他阐明大义,极力劝阻;身为俘虏,四面受敌,他还是设计铲除了叛徒喜宁。英宗复位之后,袁彬又参与平定了曹吉祥和石亨的叛乱。到了宪宗时期,袁彬被授予锦衣卫指挥使,他任职12年,恬淡寡欲、刚正不阿,一改锦衣卫统帅招权纳贿、欺罔官民的形象。
洪武二十年(1387年),因为锦衣卫有非法凌辱、虐待囚犯的行为,朱元璋下诏焚毁锦衣卫刑具,废除了他们的这项职能。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恢复了锦衣卫的所有权力,并有所加强。他设置了北镇抚司,专理“诏狱”,可以直接逮捕和拷问犯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这些司法机关无权过问。明宪宗成化年间又增铸了北镇抚司印信,一切刑狱专呈皇帝,毋须通过指挥使转达,使锦衣卫北镇抚司成为皇帝直辖的司法机构,权力达到极致。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负责侦察、缉捕的锦衣卫官校称为“缇骑”。由于权力缺乏限制,他们为了邀功请赏而罗织罪名,不择手段地扩大牵连范围,制造的冤假错案不胜枚举。另外,锦衣卫拥有特权,无形中令他们可胡作非为、贪赃枉法而又得到了皇帝的“屏障”保护,造成了社会的混乱不堪。所以说,明之亡于厂卫,是间接引起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