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31
临行那天,有三千太学生聚集法场,想要拜嵇康为师。刑场上的嵇康,依旧的从容淡定,他抬头看看日影,知道时间尚早,于是索琴一张,潇洒抚之,如痴如醉,正是一曲《广陵散》。曲终声止,嵇康慨然叹息:“《广陵散》于今绝矣!”这一年,嵇康四十岁。培根说的对,伟大的灵魂从不会被死亡征服。
嵇康生前,多有文字指斥孔子,可若要对此之死作一诠释,笔者却不得不借《论语》一用----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诚然,伯夷、叔齐为坚持义的信念,饿死首阳山中;嵇康追求自由的生活,死在屠刀之下,都是求仁得仁,死得其所。
古往今来,统治者与知识分子的关系的一直难以理顺。前者想依仗后者,而后者却要批评前者,前者不能忍受,便要举起屠刀,以使后者闭嘴、服从。然而,自由地批判统治者,既是知识分子的责任,也是知识分子的权利。没有独立批判的知识分子,一个社会无从进步。当年的司马昭当然不会明白,那么在今天,我们又是否可以容忍嵇康的存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