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野史秘闻 >

热门推荐

革命和尚苏曼殊:为何频繁出入青楼却守身如玉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29

  故国伤心只泪流

  1898年,父亲送苏曼殊去日本留学,期望他将来能成家立业,光宗耀祖,并把照顾儿子的责任,交给了苏曼殊的表哥林紫坦。

  林紫坦每月向苏曼殊资助10元,除去房租和吃饭,所剩无几。即使这点钱,日后也被断绝,这让苏曼殊很受伤。他在回国的船上给表哥写信扬言要自杀,第一次有了“脱弃浊世之心”:“伶丁一身,四顾茫然,天下之大,竟无我容身之地;学业未成,壮志难伸,弗如一死耳!”

  苏曼殊和柳亚子一起游河时,看着河中的植物,出了一个谜语:在娘家绿发婆娑,自归郎手,青少黄多;历尽了多少风波,经受了多少折磨,休提起,提起珠泪洒江河。

  谜底是竹篙,苏曼殊觉得自己就是竹篙。

  缺乏家庭温暖的苏曼殊,很自然地靠向了革命组织。

  在日本,他早早加入了反清革命团体青年会,成为发起人之一。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俄国人想趁机侵占东北,青年会骨干专门成立了一个组织——拒俄义勇队。苏曼殊积极地报名参加,一个原本的柔弱书生,却天天在操场上操练,练习射击。后来,这个组织被清政府和日本联手取缔。他们又成立了国民教育会,看上去是搞教育的,其实是换汤不换药。正是这个时候,苏曼殊认识了陈天华和黄兴等革命党人。


  苏曼殊对组织倾注了极大心力,他每月只有10元的生活费,却舍得把其中的三分之一捐给国民教育会,他甚至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来激励自己投入革命。他从日本回国,一是被断绝经济来源,二是想要“披发长歌览大荒”,闯荡一番。

  但是,理想与现实总有差距。

  苏曼殊回国后,到苏州教书,同时给章士钊办的《国民日日报》写稿,翻译雨果的《悲惨世界》,他是最早将雨果作品翻译成中文的中国人。但是,他在报纸上发表的《呜呼广东人》一文,大骂广东人只知吃喝玩乐,不知国事艰难,结果“一竿子打翻了一船人”。1903年底,《国民日日报》停刊,苏曼殊为寻找革命出路,满怀希望跑到香港投奔陈少白,遭到冷遇。陈怕他主持的《中国日报》失去读者,不敢用他。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