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野史秘闻 >

热门推荐

革命和尚苏曼殊:为何频繁出入青楼却守身如玉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29

  无端狂哭无端笑

  法师胡秋原曾经说过,今天的人很难想到民国成立后的幻灭心情,“辛亥革命以前,一般青年希望民国成立再造中国的命运,结果‘莽操尸位’,一切成空。如果仅仅袁世凯之徒倒行逆施,其事尚小。然而一般新人物或革命志士,在清末已有变节者。至于民国,尤多趋于寡廉鲜耻,成为势利之徒,一种幻灭与绝望之情袭击当时的知识界。”

  苏曼殊的出家,不仅代表个人的感伤,也代表了社会的感伤,“代表对社会腐败的反抗或逃避的一种绝望的心情”。只是,苏曼殊不曾真正的遁世离俗,“他只是入世而不为世所污”。

  辛亥革命成功后,很多人开始争名夺利。苏曼殊没有享受革命成果,而是异常清醒地告诫大家,革命成果来之不易,万不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正是他率先发现了袁世凯的野心,写了一篇《讨袁宣言》,大加挞伐。

  苏曼殊出家后开始翻译拜伦的《哀希腊》,他把自己的爱国情怀与这篇文章联系在一起,以至于翻译完成后,泛舟湖上拜读时,竟然歌而哭,哭而歌,船夫以为他是个神经病,丢下船就跑了。

  整个社会都污浊了,苏曼殊只有以自己的方式远离。

  作为一个僧人,他不常住寺院,他的一生大多辗转在宾馆,朋友家,也从来不参加任何传统意义上的佛事活动,他的饮食习惯也不符合佛家的清规戒律。

  苏曼殊喜欢暴饮暴食。有一次他去易白少家做客,吃了炒面一碗、虾脍二盘、春卷十枚,还有很多糖果。易白少以为他多日挨饿,便邀他明天再过来吃,苏曼殊却说:“不行,吃多了!明日须病,后日亦病。三日后当再来打扰。”


  鲁迅曾经这样描述苏曼殊:“有了钱就喝酒用光,没有钱就到寺里老老实实过活。这期间有了钱,又跑出去把钱花光。”这位身披袈裟的僧人在外人看来更像是个浪荡公子,手头宽裕,就呼朋引伴,一旦“客少,不欢也”,于是托人辗转相邀,“宴毕即散,不通姓名,亦不言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