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97
在今人看来,东汉诸帝大多有较好的儒学修养,他们推动了政府对儒学的提倡,也促进了社会上层阶级的儒学化。国家元首带头坚持儒学,提倡仁义道德,上行而下效,这个社会显然应该成为一个国泰民安万国来朝的盛世.可惜在后世人困惑的眼中,东汉王朝与宦官外戚共始终,百年间内忧外患层出不穷,实在是个衰世。东汉的君子们应该也很郁闷。他们读圣贤书,怀天下事;登舟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奈何各位圣主明君对此根本不予理解,朝政国事只与身边“小人”商议,地方治理也尽交给一般“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活宝。
在东汉第十一位君主,灵帝刘宏即位后,情况似乎变的更加糟糕。这是最坏的时代。君主贪财好色,卖官鬻爵;阉人擅权乱政,货贿公行。党锢祸起,正人君子排斥一空。牧守无德,横征暴敛民不聊生。这是最好的时代。士子铮铮铁骨,人民淳朴忠义。名士郭泰明知大厦将倾仍诲人不倦,党人张俭通缉亡命而国人争相掩藏虽死不惧。
傅燮,就诞生在这混乱的大时代。
傅燮,字南容,原字幼起。生年已不可考,从其老师刘宽在灵帝即位后回到中央的经历,及本人中平四年(187)殉难时儿子傅干年仅十三岁推断,傅燮大概与汉灵帝同龄,凉州北地郡灵州县人其家世居边塞。苍凉的劲风,无尽的大漠,造就了边塞男儿刚烈的性格和无畏的气概。西汉年间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传奇英雄傅介子,就是傅燮的先祖。英雄已矣,时世变迁。内敛的东汉不复西汉开拓进取的雄风,想要入仕只得地方以道德察举与中央以名声辟召二法。象先祖一样凭借军功封侯的机遇,那是不可求的。然而和寒门相比,豪门在孩子的培养途径上是有先天优势的。出身凉州望族的傅燮的启蒙老师,就是拥有开府辟召掾属权力的当朝太尉刘宽。
刘宽人如其名,性格宽厚,在地方上政绩显赫而入朝执政。然而这样一位当时凤毛麟角的清官,却身处十常侍把控中央暗无天日的政治环境。党锢之祸事犹在目,刘宽每天也只是醉酒酣睡,作一个诸事不管的好好先生而已。孜孜不倦的傅燮并没有被洛阳的灯红酒绿腐蚀,这个热血少年对于老师的世故,想必是不屑一顾的。在此期间,傅燮自行将表字由幼起改为南容。(即是孔子门生南宫子容一日三复白圭的典故)。这当然不是羡慕南容空手讨了个好老婆的艳遇,傅燮向往古人高洁的品行,砥砺修行,讷言敏行的决心却可见一斑。在洛阳和老师相处的日子并不愉快,学业有成的傅燮回家后再也没有打过老师这一现成的门路,枉费了家人的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