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野史秘闻 >

热门推荐

古代科考轶闻 百岁老儒热衷科举考试感动皇帝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18

  乾隆皇帝为这些老年考生而感动,“俱加赏赐”。在乾隆当皇帝期间,曾多次赐予老年考生功名,如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江西乡试中,兴安县99岁考生李炜,3场坚持考完仍未考中,乾隆听说后特“赏给举人”。

  唐代考生北漂“复读”

  现在高考考点很多,可以就近参加考试。在古代,科举的第一轮考试“乡试”,一个省或大片地区只有一个考场,是全省统一考试。至于后面更高级别的考试是全国统一考试,考场设在京城,考生要跋山涉水 “进京赶考”。所以,好多考生(举子)在京城考完试后,“多借静坊庙院及闲宅居住”,闭门苦读,投入到下一轮备考复习中。这种现象在考得不好的落榜生中尤其明显。


  在唐代,考生考完试不离开京城回家,又称“过夏”,因为要在京城过夏天了,就在考地复习。这种在高温时节仍给自己安排学习,又称“夏课”。用唐人李肇《唐国史补》的说法是,“退而肄业,谓之过夏;执业以出,谓之夏课。”

  在唐代,以夏课为代表的复读之风特别盛行。夏课主要的作业是“写作文”,进行诗文的创作。

  需要说明的是,古代考生考完后不离京回家,也是有其客观原因的。古代交通不便,家庭条件好的考生有舟车乘坐,条件差的要靠步行到京城参加考试,路途少的耗时月余,多者数月甚至半年。不少考生甚至是在地方政府或是当地富人资助下才得以成行。所以,许多考生索性不回家,待在京城,这样免了差旅费和旅途之苦,又有复习时间。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