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97
也有一些阅卷官道学冬烘,思维板腐,不是以试卷的正误优劣作判断,而是凭心里的好恶任意屈抑。清人罗惇曧的《宾退随笔》载,光绪年间,理藩院尚书裕德任阅卷官,凡于试卷中看到有犯先人名讳的字,就起立整衣敛容,拱伏行礼,然后把试卷恭谨置放到一旁,不再复阅。后来,每逢裕德任阅卷官,考生就会事先了解其家人的名讳,避免在文章里有犯其讳的字由此而落卷。
皇帝也会亲选状元更改结果
一般来说,凡阅卷官定好的名次,皇帝审核时也只是走走过场,很少改动。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如乾隆辛巳年,并非原定的科考之期,但是年恰逢皇太后七十寿辰,朝廷遂加开恩科取士。协办大学士刘统勋等阅卷官原定好的状元为江南人赵翼,榜眼为浙江的胡高望,探花为陕西人王杰。结果送呈乾隆审核时,由于陕西之前还从没有出过状元,乾隆为显庆典之隆,就搞了地域平衡,御笔一挥,将王杰录为状元,赵翼则被换为探花。
还有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的乙未科,也出现了皇帝更改结果、亲选状元的特例。阅卷官原定的状元是萧荣爵,骆成骧为二甲的第一名,名列第四。光绪阅骆成骧卷,见首语为“臣闻殷忧所以启圣,多难所以兴邦”。由于当时正值大清甲午惨败,蒙受了许多屈辱,心有所感的光绪对这句话称赏不已,遂改骆成骧为状元,萧荣爵则被换位到了第四。在这种情况下,考生对自己的成绩是无力控制,亦无法预测的,升天或是沉渊,往往也就在阅卷官或皇帝的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