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19
恭亲王之死:1898年5月29日,农历四月初十。大清国改革开放的旗手,长期担任大清“总理”并受封为世袭罔替恭亲王爵位的爱新觉罗·奕䜣,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65岁(虚龄67)。
平衡轮停摆了
国际社会也对恭亲王之死表示了高度的关注。美国传教士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则在其著作《中国在激变中》认为,恭亲王的逝世,令中国这架“错综复杂的政府机器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平衡轮”。 大清国的洋干部、美国人马士在他那本著名的《中华帝国外交史》中认为:“一般人认为如果恭亲王不死,可能会挽救国家很多的不幸。”《泰晤士报》驻华记者濮兰德(J.O.P. Bland)认为“恭亲王的死是一件严重的事……如果他还活着,或许不会有义和团乱事”,这是1900年义和团——八国联军动乱后,西方人的普遍观感。
对于恭亲王的地位,美国外交官何天爵曾在恭亲王最后一次复出时(1894年),有过精彩的论述。何天爵认为,只有恭亲王才能“为帝国政策带来改观和进步”。他认为,恭亲王是精通东方外交艺术的老手。他总是将外交对手放在假定的情境中去认真研究,而不是放在具体的问题上。他既高傲又谦和,既粗鲁又文雅,坦率而有节制,有时办事迅速有时拖拉磨蹭,显得既有心计又脾气暴躁——所有这些特点都根据他的需要,按照角色的变化随时转换使用。他成功的最大秘诀在于他能够事先判断出需要妥协的时机。他不断转换面具并不说明他是个优柔寡断之徒。隐藏在众多面具之后的恭亲王在认真琢磨着对手,判断对方的意图政策,再决定自己的对策。在最后时刻来临之前,他丝毫没有妥协投降的迹象,显得积极对付,毫不屈服。正当他的对手集中全力要发动最后一击的时候,对手会发现恭亲王突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满脸微笑的谦卑的伙伴。 作为所谓的“防御外交政策”——中国迄今为止只有这一政策——的领导者,恭亲王显得出类拔萃。帝国中还没有人像恭亲王那样明白帝国可能的未来和帝国自身的弱点。帝国活着的人中还没有人像恭亲王那样富有经验,担当重任……实际上,在他的整个政治生涯中,恭亲王是政府政策制订的主心骨,也是执行这些政策的精明强干的政治家与外交家。
“反动”遗言
在恭亲王病重期间,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以各种方式向他表示了慰问,并且就恭亲王身后的国家大事,进行了广泛而坦率的探讨。
一个广为传说、但显然无法从正史上得到确证的故事,是说恭亲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告诫光绪皇帝:“闻有广东举人主张变法,当慎重,不可轻任小人”(《戊戌履霜录》)。高层密谈,自然是不可能泄露给位卑言轻的史家的。而人们更愿意假定此一政治遗言为真,并将其广泛解读为恭亲王“反动”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