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72
在平津战役中,蒋介石采取的什么对策,我们迄今还未看到这方面的历史档案。从蒋介石当时的言行分析,我们认为蒋介石曾决意放弃华北,放弃平津,要将华北“剿总”傅作义指挥的国民党军队(包括蒋介石 的嫡系“中央军”)全部撤退到长江以南去,与原驻扎在那里的国民党军队会合,凭借长江天险,抵御我军的进攻,并且寄希望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争取东山再起,转败为胜。
蒋介石采取这一对策的历史背景和具体表现,大致是:
1948年下半年,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军不仅在质量上,而且在数量上,都已超过国民党军队。中央军委、毛泽东决定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蒋介石自然也会觉察形势的变化,并适时调整他的作战方针。在此两年以前,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的时候,依仗他军事上的优势,曾占领了我大片解放区。我军则谨慎地避开敌军锋芒,主动放弃了许多城镇,不与敌军硬拼。现在形势完全颠倒过来了。
1948年7 月上旬,蒋介石为此在南京主持召开了军事会议。会上决定实行重点防御的战略方针,并准备撤退东北,确保华中。企图收缩战线,集中兵力,依托战略要点的坚固阵地进行坚守防御,同时组织强大的兵团进行机动作战,以攻为守,努力争取扭转败局。为了集中兵力确保华中,破坏我军的秋季攻势,决定坚决保持所谓三角(即徐州、汉口、西安),四边(即陇海路,兖州以南之津浦路,郑州以南之平汉路,宝鸡至成都公路),十三点(即开封、郑州、济南、商邱、南阳、襄阳和樊城、确山、信阳、汉中、安康、钟祥、宜昌、合肥),东西呼应,阻止我军南下。这可算是国民党军队作战方针转变的最早记录。此时辽沈战役尚未开始,济南战役也未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