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48
不久,九黎族的首领蚩尤率师北上,一场大战又迫在眉睫。早在黄帝部落崛起之际,九黎族的势力就已相当强盛,其首领就是大名鼎鼎的蚩尤。相传蚩尤也是姜姓,还是炎帝的后裔。宋代罗泌所著《路史》云:“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现代学者徐旭生也认为蚩尤属于炎帝扩展到黄河下游之后的分支——东夷族属集团,其领导的九黎族活动的范围即今鲁西南连接冀南、晋东南的一个狭长地带。而且,蚩尤在对黄帝进攻时,太昊和少昊也都参与了蚩尤一方,也从另一侧面证实了蚩尤与炎帝及东夷族属集团关系非同一般。传说蚩尤号称战神,以勇敢善战而著称,有许多兵器就是他发明并制作的。《路史·后纪四》中注引《世本》云:“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分析当时的局势,天下洪水泛滥,九黎族活动区域也遭了水灾,蚩尤北上的目的主要是争夺地势较高而土地又肥沃的河东敌区。抑或蚩尤又是炎帝的后裔,对黄帝打败炎帝并夺取其部落联盟领袖的职务深怀不满,才迫不得已地挥师北上了。
这次战争的战场即在阪泉附近的涿鹿,故文献遂称之为“涿鹿之战”。还有的学者遂认为阪泉和涿鹿就是一回事。关于阪泉、涿鹿的地望,后面还将着重论述。《山海经·大荒北经》云:“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今山西河北两省以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魃,雨止,遂杀蚩尤。”这段文献的大意是:蚩尤讨伐皇帝,黄帝遂派一员名叫应龙的大将迎战,在冀州之野对蚩尤大军实施阻击。蚩尤很快请来了风伯雨师,风停雨止,黄帝才擒杀了蚩尤。对于“涿鹿之战”的经过,各种上古典籍记载并不相同,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记述的:“蚩尤作乱,不用帝命。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这段文字的大意是说:蚩尤不听从黄帝的号令,而且兴兵作乱。黄帝乃号令诸侯,在涿鹿与蚩尤大战一场,很快俘虏并杀了蚩尤。由此可见,蚩尤所率领的九黎族势力很大。正因为如此,黄帝才不得不号令与之联盟的诸部落出兵相助。在彻底击败蚩尤部落之后,黄帝方才巩固了他在中原地区的统治。
关于阪泉和涿鹿的地望,历来有多种不同的意见,但有一点却是一致的,即阪泉和涿鹿相距不远,或者说两地其实就在一处。一种意见认为阪泉或涿鹿在今河北省的涿鹿县。《史记集解》云:“阪泉,地名。在上谷。”《扩地志》云:“阪泉,今名黄帝泉,在为州怀戎县东五十六里。出五里至涿鹿东北,与涿水合。又有涿鹿故城,在为州东南五十里,本黄帝所都也。”按此说法,阪泉与涿鹿都在今河北省北部的涿鹿县。另一种意见认为此涿鹿应在今山西南部的运城地区。今运城市下辖的解州镇,春秋晋国时称解梁,汉代置为解县。据《解县志》记载,解梁古时曾称作涿鹿,所以唐代诗人王翰在其咏解州盐池(又称河东盐池、运城盐池)的诗作《盐池晓望》中才有“涿鹿城头分曙色,素池如练迥无尘”之句。宋代罗泌在其所著《路史》中,不仅肯定了解梁就是黄帝与蚩尤大战的涿鹿,而且进一步考据出此地之所以后来改称解梁,“解”又解杀之义,其起因就是黄帝在这里解杀(即身、首分别置于异地)了蚩尤。在宋代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还有这样的记载:“解州盐泽,……卤色正赤,……俚俗谓之蚩尤血。”类似的记载还见于宋代其他文献中。更重要的是,晋西南地处河东,是当时黄河中游最富饶的地区之一,也是炎帝特别是黄帝活动的中心区域,所以,阪泉和涿鹿就在今运城市的解州也不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