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48
在经历了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两次战争之后,黄帝终于巩固了其首领地位,而中原地区的各部落也纷纷加入或依附了黄帝的部落联盟,众部落之间的相互融合,为后来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是,关于炎黄二帝以及蚩尤的文献记载,其中有许多使明显的神化附会或者夸大,如果能在以考古资料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考订,就能勾勒出一个真实的历史轮廓。
黄帝所处的历史时代,其社会性质无疑是发达的父系氏族社会,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距今5000年-4200年)大体相当,当时的中原特别是晋南地区正值庙底沟二期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从已发现的大量考古资料来看,其文化面貌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无论是农业、畜牧业,还是手工业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粮食种植不仅能满足人们食用,而且有了较多的剩余,在这一时期的聚落遗址中经常发现储藏粮食的窖穴和陶制酒具即是有利的证据。畜牧业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家畜家禽种类的增多,如牛、马、猪、羊、狗、鸡所谓六类家畜已经都有了,而且数量也大大增加了,其中的一些家畜在主人死后是作为财富的象征随葬在墓葬中。手工业除了传统的石器、骨器和陶器之外,人们已经能制作成套的玉器、木器和陶礼器,小件的铜器也已运用于生产和生活之中。二是社会财富已经明显集中于少数权贵手中,氏族内部的贫富分化现象已日趋严重。从许多大型氏族墓地中各类墓葬墓圹的大小、葬具的规格、随葬品的多寡都说明此事在氏族内部已经存在比较严格的等级观念。三是这一时期遗址和墓葬中所发现的矛、镞、枪、戈等武器数量骤然增多,武器形制也日趋锐利,这自然是战争频繁的必然结果。而在遗址废弃的灰坑中,也常常发现死于非命的人的骨骸,有的被砍掉了头或者脚、手,还有死者的股骨上保留着深深嵌入骨内的石箭头。与此相辅相成的是中原地区已出现了许许多多具有明显军事色彩的城堡,如河南淮阳平粮台、山东章丘龙山镇城等,据不完全统计已有十余座。
上述考古资料不仅与炎帝、黄帝所处的时代吻合,而且与其活动的范围和历史事件也是比较一致的。由此可知在这一时期,由于社会财富的相对剩余和贫富分化的日趋严重,部落与部落之间、部落联盟与部落联盟之间,旨在争夺土地和财富的战争此起彼伏,连接不断。如果再遇上洪水或其他自然灾害,一些部落原来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毁坏,就被迫向别处迁徙,那么战争就更加残酷、更加频繁。阪泉及涿鹿之战,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从古代文献中剔除那些夸大和附会的成分如“天神”、“风师雨伯”、“天女鬼”等,这些记载还是大致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