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43
8月份汽车产销数据一公布,自主品牌"十二连降"的消息成为多数汽车类媒体的"头条"。客观地讲,自主汽车品牌市场占有率持续下滑已成事实,"消费升级"、"总体增速放缓"以及"合资品牌价格下压"成为公认的原因。
但包括中汽协在内的多个行业机构,将自主品牌下滑的棒子,更多打在"吉利、奇瑞、比亚迪"等头上,却大肆强调"长安、上汽"逆市上扬的"亮点",着实有失公允。如果从产销增速和利润角度来看,大集团过度依赖合资品牌的现象,不仅没有改变,甚至愈陷愈深。
"等到仅剩几大集团,自主情况会好"是伪命题
根据中期协公布的8月份汽车产销数据: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54.51万辆,同比增长5.69%,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7.13%,比上年同期下降0.99个百分点。而自主品牌轿车销售17.79万辆,同比下降21.09%,占轿车销售总量的19.53%,比上年同期下降5.55个百分点,这是自主品牌汽车市场占有率同比连续第12个月下滑。
在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看来,“等到自主品牌集中一点,仅剩几家大型集团时,情况可能会好一些”。把自主汽车品牌的崛起寄托在大集团身上,这种说法,真的客观么?
中国经济网记者查阅了在深沪港上市的20多家汽车企业的中期业绩,不难发现,以吉利、比亚迪和长城为代表的民营车企,营收业绩确实出现下滑,但基础数量和产值,都远远超出一汽、东风大集团旗下的自主板块。
最为典型的例子,体现为长安与长城的对比,重庆长安今年的中期收入是242.07(亿元),这是包括长安福特、长安马自达等合资子公司在内的业绩,而长城汽车的中期收入是285.27(亿元),相比同期增长7.99%,虽然共售出整车346,310辆,较2013年同期减少6.48%。
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很多唱“衰”长城汽车的声音,本身并不客观,虽然长城汽车在发布中期财报时,产销量有所下滑,但营业收入和毛利率都超过了长安汽车。长安汽车方面也承认:“其业绩增长来源于合资企业长安福特汽车公司投资收益增加,致使半年度业绩同比有较大幅度增长。”
无独有偶,此前一直保持稳定增长的上汽集团,今年上半年同样实现增收增利,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5.73亿元,同比增长18.37%。但上汽集团也在公告中称,主要是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等乘用车企业深入挖掘产能、有力促进了整车销售,以及上汽通用五菱上半年MPV销量同比增长超过50%,为公司整体销量的增长做出了较大贡献。
大企业集团在“报喜”的时候,其实也在中期财报中如实说明的“利润增长的动力和来源”,只是很多人不愿仔细查阅中期报表,仅以集团整体的数据说话,而不是以自主板块相“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