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97
“今年大家都预计国家会出台系列支持政策,但没想到政策会出台这么快,这么集中。”对于上述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新华信汽车咨询总监回玉梅对记者表示。由此直接导致国内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准备不足。
其实,不单是整车企业没有准备好,相关产业链也存在着资源配套不足的情况。以新能源汽车中最为核心的零配件电池为例,中国电池网总编杨朴宇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市场的快速启动直接导致了目前新能源动力电池的暂时性短缺。”之所以是“暂时性短缺”,最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对市场的预判“不足”,所以在开工率和准备上有所滞后。
在今年之前,虽然国家也有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意愿,但并未有大规模的详细的保障和推进措施出台。因此,企业也处于观望之中。据杨朴宇介绍,从2008年到2014年,国内锂动力电池生产企业的数量从此前的10家增长至目前的110家左右,但上述企业的规划并未转换成有效的产能。
据《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3》提供的数据,从2011年到2013年上半年两年半的时间里,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仅为2.4万辆。因此,国内电动汽车企业在产能设计之初考虑到国内市场需要较长时间培育,多数企业仅有一条生产线处于生产状态。再加上新能源动力电池对产品的要求较高,企业在选材和生产上都需要一段时间,因此,据其预测,国内锂动力电池要达到供需平衡,最快也要等到2017年。
外资抢占市场红利
这一时间差为外资的进入并抢食市场红利提供了机会。就在本月18日,三星SDI工厂奠基仪式在西安启动,计划5年内分阶段投资约6亿美元,将主要生产汽车动力电池。据了解,这一项目将于明年5月正式投产,未来,其生产的电池能量密度将提升50%,而成本则会进一步降低。
这将给国内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带来巨大压力。由于对核心技术掌握不足,国内部分动力电池企业都选择利用专利购买的方式进行生产,而在规模尚难提升的大背景下,带来的成本压力与上述跨国企业相比,自然不容小视。由此,外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很有可能占据市场主动地位。据杨朴宇介绍,从目前来看,包括上汽荣威以及比亚迪等新能源生产企业,都有自己的电池供应体系,而北汽则是选择国外的电池生产厂商进行配套,江淮与国轩合作,其余的生产厂商都几乎没有固定的动力电池合作伙伴,整个动力电池市场集中度十分低,这为此时正大举进入的外资企业提供了有利的时机。
与此同时,随着消费和配套市场的迅速启动,外资整车企业布局中国市场的动作也在升级。据了解,包括东风日产启辰的晨风以及宝马i3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动跑车i8都将有望于9月登陆市场,而大众e-up!、e-Golf以及沃尔沃V60PHEV未来都将会引入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