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09
“主要还是看中合资对双方的价值。”陈文凯认为,跨国零部件企业与整车厂合资的同时能取得市场,而与零部件企业合资,作用并不大,这也导致跨国零部件企业与国内零部件企业合资的案例非常少。”
不过,即便与整车厂合资,跨国零部件企业也主要以内外饰件为主,真正拥有核心技术的强势零部件企业,选择合资路线的仍然很少。
国内某整车集团零部件负责人告诉记者,零部件企业合资股比放开后,他们受到的压力非常大,一些原来合资的企业,纷纷要求控股或独资,虽然最终碍于情面,已经合资的外方很少会撤资,但他们在中国新成立企业,一般都会采取独资的方式。
如近年来,博世先后成立的两个工厂和两个测试中心都是独资的,而包括TRW、马勒、舍佛勒、采埃孚等新开的公司都是以独资为主。
这些零部件企业坚定独资道路是因为他们拥有过硬的技术,在某些领域基本已垄断了,即便不与整车厂合资,整车厂仍会采购他们的产品。而他们一般拥有的都是关键零部件技术。这也意味着,即便部分零部件企业选择合资,但关键零部件企业目前仍以独资为主。
“合资回流现象不会成为主流,国内零部件企业与外资零部件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大的结果并不会因此而改变。”陈文凯分析。目前除了内饰还有华翔以外,其他包括空调系统、座椅系统、安全系统、制动系统、悬架系统、转向系统、发动机控制系统等主要的零部件系统都是外资在做,甚至连好的缸盖等精密铸件也是外资在做。
但也并不意味着国内企业在零部件上完全没有机会。随着中国自主品牌企业的越来越强大,拥有更多话语权的中国企业,可以获得更多与国际零部件企业谈判的筹码。以长安为代表的自主品牌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为了获得业务,一些外资零部件企业纷纷与他们成立合资企业。如长安先后与韦士通和佛吉亚成立了合资公司。
此外,中国零部件企业还有可能在新兴的领域崛起。如北汽与西门子的合资公司北京西门子汽车电驱动系统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应用在新能源汽车上的电机和电力电子设备在内的电驱动动力总成,将应用到北汽S、C和L系列新能源车型上。而上汽也在新能源的关键技术“三电”进行了完善的布局,未来不排除使中国的企业掌握到新能源零部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