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03
公车私用司空见惯、公车超标屡禁不止、公车特权横行无忌……怎样治理“车轮上的腐败”?既是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也是一道必须解答的改革难题。
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意味着酝酿已久的公车改革已摆上了本届政府今年的工作日程。从20年前首次提出,到如今的正式“启动”,政府工作报告中短短十个字表述让公车改革这一“老话题”迅速升温。
扎紧“钱袋子”才能管好“车轮子”
中南财经大学教授、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曾是第十、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多年来致力于推动公车改革,在得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时,叶青连用了两个“太好了”来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铜陵市市长侯淅珉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正提出启动公车改革“得民心、顺民意”,体现了本届政府敢啃硬骨头的坚定决心。
在去年11月份对外公布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提出,改革公务用车实物配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执法执勤、机要通信、应急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及按规定配备的其他车辆。普通公务出行由公务人员自主选择,实行社会化提供。
侯淅珉认为,只要方案合理,公车改革完全能够达到预期目的。以铜陵为例,自2009年在市直机关全面推动公车改革,取消了一般公务用车。从实际效果看,每年节约日常经费30%以上。而据叶青测算,在全国范围取消公务用车后,每年可节约支出一千亿元以上。
扎紧“钱袋子”,才能管好“车轮子”。全国人大代表陈舒说,车改要跳出“越改越多、越改越乱”的怪圈,取消一般公车固然是治本之策,但也要防止一些地方采取货币化补贴走样变调,致使“车补”成为“变相福利”。
代表委员们建议,在减少公车绝对数量的同时,要加强对公车支出的财政预算管理和监督,这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
消除“隐形特权”要敢于“革自己的命”
“一分的决策,九分的执行。”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经信委副主任胡树华认为,铲除附加在公车上的种种特权,必然会触及既得群体的利益。
代表委员认为,虽然党中央、国务院已经为公车改革确定了大的方向,但在执行层面,车改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还在于各级党委政府有没有“自我革命”的勇气。
2013年,湖南长沙市交警部门分两批曝光了大批“最牛违章公车”。被曝光公车中,不乏一些“强势部门”的公车。其中违章次数最多来自长沙市某县编办,违章次数高达238次;而来自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一辆牌照公车,以违章次数67次高居在省直部门中高居“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