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财经 >

热门推荐

消失的香港家族银行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65

梳得一丝不苟的灰白头发,董事长冯钰斌在永亨银行业绩会上露出招牌的儒雅笑容。这是在今年3月6日定格的场景。不足一个月,另一场关于永亨银行的重要记者会上,66岁的冯钰斌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年轻、充满干劲的华侨银行总裁。

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

2月,以地产起家、主战场在广州的越秀集团宣布完成收购廖氏家族的创兴银行,用116亿港元资金换取75%的股权。4月初,东南亚第二大银行华侨银行以387亿港元全购永亨,创办并经营了76年的冯氏家族正式退出,这单交易也创下近10年香港历史上最高金额的银行转让交易。2008年5月,伍氏家族将已有75年历史的永隆银行管理权交予招商银行,作价为193亿港元。 

多年耕耘,今季收割。主事人年事已高、家族后人不愿再在一线战场拼搏,和所有的家族企业一样,出售企业虽然无奈,但权衡下却是尘埃落定的最优选择。根据金融管理局资料,香港现有21家持牌银行,数量比1993年的32家缩减三成,其中由个人股东持股的家族银行只剩下大新和东亚两家。

“每家银行(卖盘的)原因众多,难以给出一个统一结论。竞争激烈或是其中一个原因吧。” 冯钰斌在年初回应记者关于卖盘询问时说。

存款战、利息战、人才战,香港金融服务的饱合度上升,竞争也白热化。“香港成为了国际金融中心,蛋糕越做越大,本土的银行和券商却被边缘化,分到的份额越来越少。”在证券界工作了43年的“老行尊”许照中喟叹。许现在的职务是六福金融主席、港交所独立非执行董事。

时转势移

许照中1971年加入金融业是从新鸿基证券起步。他回忆说,那时香港股票市场刚刚起步,土生土长的新鸿基证券更是一枝独秀:“美资、英资的客户来买港股,都要经过本土券商,生意很好做。” 

1972年是个神奇的年份,现时盘踞富豪榜前四名的香港四大地产商长江实业(李嘉诚)、新鸿基地产(郭氏兄弟)、恒基兆业(李兆基)和新世界发展(郑裕彤)都在那年挂牌上市,本土券商百花齐放,好景持续到1987年股灾。

股灾后,香港政府痛定思痛,开始全面重整股市,并向香港以外的资本广开大门。“以前的英美客户,变成了本土金融机构的竞争者,还是巨无霸那种类型!” 许照中说。

也是从那时开始,香港由一个封闭的区域市场,变成国际资本逐鹿的金融中心。外资未唱毕,中资又登场。翻查资料,光大证券是第一间“出海”的中资券商,1983年便在香港注册,10年后申银万国跟随。其他中资券商密集来港的时间是2005至2009年,其中最大手笔当属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