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65
由于本书定位是写给欧美读者的入门书,因此为了帮助读者进入历史情境,作者也将乾隆皇帝与西方读者熟悉的历史人物做模拟。
例如作者在英文版序中提出了“设想约翰·肯尼迪总统若从1960年统治到2024年,美国将会是何种局面”的问题,试图让欧美读者了解乾隆皇帝统治的时间之久与其影响力。
并且将乾隆皇帝与欧洲史上长保国力鼎盛的两位君主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位四十五年)与法王路易十四(在位七十二年)相提并论(第vi页)。虽说这些是为了便利欧美读者的做法,但是也同时有助于中文读者理解乾隆皇帝在西方学界中的印象与评价。
本书作者欧立德是近年来在中国史学界引起热烈讨论的美国新清史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因此本书在写作取向上也受到此一学派的影响。
去年年底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定宜庄教授与本书作者共同发表的《21世纪如何书写中国历史:“新清史”研究的影响与响应》一文中,对新清史的三个特点进行了评述:一为强调全球化的视角;二是强调满洲因素的重要性。
三是强调使用满语与其他非汉族群语文档案的重要性。从上述三种角度来看乾隆皇帝的生平,与传统欧美与中文学界的研究又有什么样的差异?也许通过比较本书与同类英文、中文作品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由于本书是西方第一本关于乾隆皇帝的传记,与本书主题相同的英文作品因此付之阙如。但是早在1974年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退休教授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就已经写了康熙皇帝的传记,中译本为《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
通过比较这两本书,可以略观四十年来美国清史学界对清朝皇帝的研究经历了什么样的转变。史景迁在描写康熙皇帝时主要仰赖清代实录与方略等汉文材料,以及耶稣会士的记述,这主要也与当时清代满、汉文档案的整理出版尚不发达有关。
不过他注意到清朝皇帝的满洲身份及其政治影响。因此满汉关系、准噶尔战争,以及中西关系(主要是康熙皇帝与教廷间的关系)都是讨论的重点。这些部分其实也都是欧立德写乾隆皇帝传关注之处(不过中西关系主要则聚焦于马戛尔尼使团上)。
然而史景迁主要还是以康熙皇帝的视角来写作,因此并未如本书一般针对康熙皇帝身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太多描述,遑论比较清朝与同时期的欧亚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