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33
自汉代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以来,历魏、晋、十六国、南北朝,中原地区虽然政权迭起,政治局势纷纷扰扰,但设在西域地区的都护、长史等却未中断。到唐代,随着中原地区统一局面的形成,对西域地区的管辖,也随之有了很大的加强。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的建立,就是唐朝政府在以前历代政府管辖西域的基础上,加强对西域管辖的具体措施。
下面我们就唐朝政府在西域相继设立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的历史及其作用,进行一些探讨。
一、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的建立
唐初,西域地区大体分为三个部分:天山以南和准噶尔盆地以东,是所谓“城廓诸国”,这时已归并为几个大的地方割据政权;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是西突厥各部的地区;葱岭以西,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是所谓“昭武九姓”诸国。
天山以南和准噶尔盆地以东广大地区,唐初受西突厥控制,各地均由西突厥贵族派“吐屯一人监统之,督其征赋”,受到惨重的剥削。再加之西突厥贵族之间互相攻击,内战频仍,致使这个地区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强烈要求恢复与内地在政治上的统一。贞观初年,这一地区的伊吾(哈密)、高昌(吐鲁番)、焉耆、龟兹(库车)、于阗(和田)、疏勒(喀什)等地就分别与唐朝政府在政治上建立了隶属关系。630年唐朝政府首先在伊吾置伊州,下属伊吾、柔远、纳职三县,郭知运、韩威、袁光庭等先后担任过伊州刺史;635年疏勒“内附”,唐朝政府设疏勒都督府,在天山以南的中心地带建立了唐朝的第一个都督府;高昌地区早在北魏时期就建立起了以汉族为首的地方政权,历经阚氏、马氏、张氏相继为高昌王,497年金城榆中人麴嘉又立为高昌王,这个政府一直存在到唐代。七世纪三十年代,高昌王麴文泰一方面在政治上隶属于唐朝政府,一方面又“遏绝西域商贾”,“与西突厥乙毗设击破焉耆三城,虏其男女而去,焉耆王上表诉之”,640年,唐太宗发兵讨伐,废除高昌王位,在高昌置西州,下设高昌、柳中、交河、蒲昌、天山五县,郭孝恪、骆弘义等先后担任过西州刺史;同年在今吉木萨尔设庭州,下设金满、轮台、后庭、西海四县,杜怀宝、王方翼等相继担任过庭州刺史。在设置西州、庭州的同时,正式设置了安西大都护府,府位设在西州,以郭孝恪为第一任都护,镇抚西域诸地。到648年,唐朝政府又先后在焉耆、龟兹、于阗设置了都督府和州,以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并将安西都护府由西州迁至龟兹。天山以南和准噶尔盆地以东遂统一于唐朝政府的管辖之下。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即所谓“旧乌孙之地”,唐初是西突厥各部住地。长期以来,西突厥各部虽内乱不息,也“具遣使来朝”,因而唐朝政府曾“令各保所部,无相攻伐”。贞观初年,西突厥各部拥立泥孰为可汗,泥孰遂归附唐朝。唐太宗“遣使赐以名号及鼓”。633年又派鸿胪少卿刘善因到西突厥册封泥孰为“吞阿娄拔奚利邸咄可汗”。次年,泥孰死,唐朝政府册立其弟同俄设为“利失可汗”。不久,西突厥分为左右厢,左厢号咄,辖五部;右厢号弩失毕,亦辖五部。左右厢以碎叶为界,碎叶以东为五咄部,碎叶以西为五弩失毕部。后来内乱再起,各部又相攻伐,连年不绝。641年,唐朝政府派左领军将军张大师册立弩失毕的首领为“乙毗钵罗叶护可汗”,赐以鼓,又遣使册立咄部的首领为“乙毗射匮可汗”,以消弥各部的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