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军事 > 军史漫话 >

热门推荐

北京城千年历史中的战争:冷兵器时代的城门争夺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62

 现代战争与城垣城门之间好象没有什么关联,城垣城门对于攻守双方的作用和意义可以忽略不计。但在冷兵器时代,城垣城门对于战争是至关重要的,城垣城门是对战争进行最有效攻防的物质屏障,同时也兼有对内进行有效统治和管理的功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战争。北京城从建城的那一天起,其城垣和城门就与战争深刻关联。北京的城门之战,有发生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也有发生在不同民族之间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形态不一而足。具体考察北京城门之战及影响,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洞察北京乃至中国近千年来的历史演进,从中也可以得到更多的文化启示。

    一、北京的城垣和城门

1.jpg

   北京城门随着城池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北京城是先人们沿着太行山麓海拔50米等高线从渔猎游牧到农耕定居的杰出选择。西面北面是怀抱式的山峦,东面南面是广阔的平原。中间有永定、潮白两河冲流,是极适合人类大规模聚居的吉壤。梁思成说,“选择这个地址的本身就是我们祖先同自然斗争的生活所得到的智慧”(梁思成等:《名家眼中的北京城》)。从西周燕国的蓟城算起,北京已有近三千年的建城史。从1153年金人迁都燕京改名中都开始,其间除去明初和1928年后民国的短暂时间,北京的都城史有782年。从金迁都以来,北京城有五次较大规模的改建和重建,北京的城门也相应发生了一些变化。

    金人迁都中都,这座城市的地位和作用迅速攀升,为了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提升城市的攻防能力和容积率。金中都城,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除北城墙保留不动,其他三面各向外扩展了三里,以现在广安门为中心,形成南北4.5千米、东西近5千米的城池。城墙较前也加高加宽加厚。四面城垣共开13个城门。南垣从东到西是景风门、丰宜门、端礼门3门;北垣从东到西是光泰门、崇智门、通玄门、会城门4门;东垣从南到北是阳春门、宜耀门、施仁门3门;西垣从南到北是丽泽门、颢华门、彰仪门3门。今天仍然保留下来的丽泽桥、会城门地名就是金中都的城门名,只是前者位置偏西,而后者偏南了。这是北京城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改建。

    元大都,完全废弃了已被烧毁的金中都,只是利用了金朝皇家郊外的琼华岛离宫(今北海公园的白塔一带),在老城东北圈地重建的新都城。新都城的营建始于1267年,是模仿汴京城,按《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营建的。城四角大致分别在今建国门、复兴门、北航东南角外、北京服装学院东北角外。建国门古观象台是元城垣的东南转角楼遗迹。四面城垣共开11门,是刘秉忠按“三头六臂两足”的哪吒形象设计的。明初张昱写到:“大都周遭十一门,草苫土筑哪吒城”,因此北京有“哪吒城”的旧说。“三头”是南垣三门:文明门、丽正门、顺承门;“两足”是北垣两门:安贞门、健德门;“六臂”是东垣的齐化门(今朝阳门)、崇仁门(今东直门)、光熙门(今光熙门城铁站南)和西垣的平则门(今阜成门)、和义门(今西直门)、肃清门(今蓟门桥南)。这是北京城第二次较大规模的改建,实际上是完全重建。这次重建,是为了适应元朝重心南移的政治统治和军事斗争的需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