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军事 > 军史漫话 >

热门推荐

吴蜀夷陵之战:刘备错失江北攻荆州的良机|||吴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29

 三国时期的吴蜀夷陵之战不仅是历史上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三国演义》所描写的“三大战役”之一,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对于此战的规模及刘备战败原因等问题,历来颇多争议。兹拟针对这些问题谈一点个人之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夷陵之战究竟是不是以少胜多的战例

    蜀汉章武二年(222),刘备为了夺回关羽丢失的战略要地荆州,亲率大军东征孙吴。于是,吴蜀双方在夷陵(今湖北宜昌地区)展开了一场生死较量,史称“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那么,这场势在必争的大战究竟有多大的规模,即吴蜀双方参战的兵力有多少呢?《三国志》之《陆逊传》、《步骘传》等明确记载了东吴参战兵力有五万,牵制兵力有一万,而对蜀汉参战人数却没有明确记录。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围绕着夷陵之战“以少胜多”的问题,学术界就争议不断。蒋福亚说:“夷陵之战中,双方兵力大体相当,陆逊的兵力还可能稍多于刘备。”杨东梁则说:“刘备投入夷陵之战的总兵力当在十万人左右。”任昭坤认为:“夷陵之战中的蜀汉数万兵力,与孙吴出的兵确实相差不大,肯定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似觉不当。”陈辽则认为:“刘备兴兵伐吴,总兵力约有二十几万人。而陆逊只有五万人,兵力之比为5:1。

    ”本世纪以来,这种争论仍未休止。认为蜀汉兵力强于东吴者有之,认为蜀汉兵力与东吴兵力相当甚至弱于东吴者亦不乏其人。如张启揆认为,《三国志·文帝纪》之裴注引录了孙权上魏文帝书,报告了“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的情报,这“应是指刘备所率的主力部队。至于马良从五溪搬来的蛮夷兵和先期到达夷陵的水军,加起来估也不会超过一万人。合计起来,刘备投入夷陵之战时的总兵力,应在五万人左 右。”杨德炳说:“刘孙投入此战的兵力是四万余对五万,刘备稍处劣势。 ”彭凯说得更加肯定: “刘备战败的第一个原因是其兵力并不占优势。……孙权上书曹丕本意是请魏国发兵助其一臂之力,自当如实相报或适当夸大刘备兵力,可证刘备东征孙权兵力最 多四万人。 ”

    由于夷陵之战刘备惨遭失败,故蜀汉史官羞于记载伐吴兵力的总数,以致今天学术界无法弄清其具体情况。但可以肯定的是,蜀汉总兵力绝对不会少于东吴。因为:

    (1)发动战争的一方往往是兵力强大的一方,这是军事常识。历史上的刘备虽然用兵无奇,但不至于鲁莽到以区区四万人去进攻五六万的东吴军队。蜀汉章武二年(222年)正月,即关羽被杀两年之后,刘备才兵出秭归东征伐吴的,说明其伐吴主要是出于蜀汉整体战略上的需要,是经过认真考虑和一定准备后才作出的决定。因而,其兵力不会少于陆逊。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