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风云人物 >

热门推荐

揭秘:历史上施琅平定台湾的那些不为人知的秘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36

矛盾,掌握大权。但他公然背叛其父,竟然宣称台湾远在海外,不属中国的版图,意图割据一方,与清廷隔海对峙。郑经的倒行逆施引起了世人的极大愤慨。当时已经升任福建水师提督的施琅,建议乘机攻取金门和厦门。清廷采纳了施琅的建议,让他同靖南王耿继茂、总督李率泰合谋“剿贼”。一战下来,清军成功收复了金门和厦门,郑经逃往东山岛。1664年3月,施琅又率军攻占东山岛,使郑军在福建沿海经营达20多年的据点全部丧失。紧接着,施琅又提出进军台湾的主张,建议乘郑经军心不稳,发兵进攻澎湖,然后直捣台湾,谋求实现四海归一。踌躇满志的少年康熙欣然接受了施琅的建议,并任命他为靖海将军,负责统领水师,寻机对台用兵。

  1664年11月,施琅选择冬天偏北风的季节,率领清军水师首次出征台湾。不料进军途中,在台湾海峡的清水洋突然遭遇台风,风云翻滚,恶浪滔天。任凭施琅航海经验丰富,依当时的船舶制造水平,根本无法抵御那样的狂风巨浪,只好下令返航。

  从1665年3月到次年4月,施琅又发动了两次攻台行动,但都因遭遇台风而搁浅。

  接连三次出兵都无功而返,引起了朝中许多满族官员对施琅的非议,有人甚至怀疑他对台用兵不是真心。之后几年间,清廷内部反对武力征台的呼声占了上风。年幼的康熙虽非常支持施琅的主张,但无奈自己尚未掌权,只好听从鳌拜等主抚派的意见。1668年,康熙下令撤销福建水师,焚毁了全部战船,朝廷不再商议武力征台之事,还把施琅调进京城改任内大臣。内大臣只是一个闲职,一心武力平定台湾的施琅因而感到十分苦闷。不过,他并没有气馁,而是继续关注福建沿海动向,认真总结失败教训,慢慢等待东山再起的时机。谁知道,这一等就是整整13年。


  1681年,主政台湾的郑经去世,郑氏子孙为了争夺王位,再次发生严重内讧。而此时清廷已经平息了“三藩叛乱”,康熙皇帝也稳固了自己的宝座,于是下定决心以武力统一台湾。这时已年届花甲的施琅终于等来了梦寐以求的机会。

  在福建总督姚启圣和施琅的同乡、大学士李光地的极力举荐下,康熙力排众议,重新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并加太子少保衔,让他立刻返回福建,准备出兵。临行前,康熙专门赐宴施琅。席间他语重心长地说:“在用武力平定台湾问题上,只有朕赞同你的方案,希望你能尽心而为,不要辜负了朕的希望!”感激不尽的施琅豪情万丈地表示:“老臣今年虽然已经六十有二,但血气尚未衰竭,还可以报效皇帝和朝廷。如果我此行再次失利,我甘愿领罪”。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