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风云人物 >

热门推荐

揭秘:历史上施琅平定台湾的那些不为人知的秘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36

  施琅收复台湾的捷报传到京城的时候,正值1683年的中秋佳节。康熙闻讯喜不自胜,脱下龙袍派人赏赐给施琅,又亲制褒章嘉许,封施琅为靖海侯,世袭罔替,令其永镇福建水师。

  功成名就,却留争议三百年

  施琅平定台湾后,在清廷内部产生了一场对台湾的弃留之争。许多大臣对台湾的战略地位缺乏认识,主张将台湾人口迁往大陆,放弃台湾的土地。康熙也一度表示赞同此议,认为“台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失之无所损”。看到朝野上下弃守之声高涨,施琅心急如焚,连忙上奏了彪炳史册的《恭陈台湾弃留疏》,坚决主张驻守台湾。在奏疏中,施琅指出,台湾事关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防护重任,万万不能丢弃。他用自己的亲眼所见,进一步论证说,台湾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可为东南沿海地区提供重要物质保障。另外,他还告诫说,对台湾这个地方,荷兰等外国侵略者无时不想侵占,我们如若不守住,他们一定会卷土重来。台湾一旦再被外国侵略者侵占,那时再出兵远征,将会难于登天。施琅的上疏雄辩有力,一些大臣赞同他的建议,这促使康熙改变了主意,下决心守住台湾。

  1696年3月,施琅在福建任上病逝,享年76岁。康熙皇帝闻讯后,痛心不已,下令厚葬,加赠太子太傅,谥号襄壮,并在泉州府学前建祠纪念。至今闽南各地纪念施琅的牌坊、祠堂、碑文仍随处可见。

  然而,三百年来,施琅也一直是位争议人物。关于他的历史定位问题,历来存在不同的声音。施琅的一生,就史载的情况看,不外乎两件事:一是反郑降清;一是统一台湾。也正是这两点,构成了后人对其评价褒贬扬抑不一的根本原因。关于施琅统一台湾的历史功绩,史学界已有充分肯定。但对于其“叛主投敌”的气节问题,人们至今争议较大。

  如果说施琅降清是出于“报私仇”,那么其后来的所作所为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人的狭隘视野。无论是在征讨、弃留台湾问题上,还是在善后、治理台湾问题上,施琅都高瞻远瞩,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做出了不可抹煞的功绩,无疑是那个时代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爱国主义将领。

  如果从“民族英雄”和“民族败类”的角度来评判施琅,则不免又有“狭隘民族主义”的嫌疑。因为,无论是统治元朝的蒙古族,还是统治清朝的满族,他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谋求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