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36
施琅一到厦门,便夜以继日地进行出征前的准备,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一面操练水师、制造军械、选配将领,一面搜集郑军情报、策反郑军将领、制定攻台方案。经过半年努力,终于万事俱备,只等出兵。
台湾本岛地域狭窄,缺乏战略纵深,澎湖是其外围防御的唯一屏障。澎湖一旦攻陷,台湾不攻自破。1683年6月14日,施琅率领大型战船300余艘、水兵2万余人、230余艘中小战船,从福建东山岛扬帆启程,进逼澎湖。16日晨,施琅向澎湖郑军发动第一次进攻。18日,施琅派战船攻取了澎湖港外的虎井、桶盘二岛,扫清了外围。22日,清朝水师兵分三路再次发动进攻:施琅亲率56只大型战船组成的主攻部队,正面进攻郑军主阵地娘妈宫;总兵陈蟒等率领由50只战船组成东线攻击部队,从澎湖港口东侧突入鸡笼屿,作为奇兵,配合主攻部队夹击娘妈宫;总兵董义等率领另50只战船组成的西线攻击部队,从港口西侧进入牛心湾,进行佯攻登陆,牵制西面的郑军。此外,剩余80艘战船作为预备队,随主攻部队跟进。交战双方都知道这是决定命运的一战,于是一交手便展开了厮杀,激战历时七昼夜。施琅巧妙利用有利的西南风向条件,采取“五点梅花阵”战术,即用多艘战船围攻郑军一艘,集中兵力作战。顿时,茫茫大海上朵朵“梅花”飞舞,清军水师越战越勇,一举攻克澎湖列岛,击毁郑军大小战船近200艘,歼灭其精锐部队1.2万余人,收降近5000人。郑军主帅刘国轩侥幸依靠熟悉的地形带少数部下逃回台湾。
澎湖失手,郑氏集团一下子乱成一锅粥:有主张降的,有主张守的,还有主张撤往吕宋的,一时没个结果。可是,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施琅并没有即刻发兵攻台,而是在澎湖安顿下来,一面安抚当地百姓,一面派人捞救跳水未死的郑军官兵。对被俘的台湾兵将,施琅下令释放回台湾,临释放前他还专门声明:“我绝对不会报私仇!当年杀害我父亲的人已经死去,与其他人毫不相干。”他还许诺说:“不仅兵士不杀,就连郑家人只要肯降,我也绝对不会杀。”施琅身边的人曾问道:“将军与郑家具有血海深仇,如今郑氏子孙已经成为釜中鱼、笼中鸟,您为何不快点发兵剿灭,为亲人报仇雪恨呢?”施琅说:“我带兵进攻台湾,这是国家大事,怎么能趁机公报私仇呢?只要郑家人真心归顺,我不会伤害他们,否则会引起人们的不满,连累台湾的百姓。”
与此同时,施琅上疏朝廷,建议对郑氏集团实行招抚政策,争取和平统一台湾,使台湾百姓免去刀兵之灾。对于施琅的做法,康熙十分赞赏,并传旨同意了他的建议。年幼的延平王郑克和刘国轩等人,原本害怕施琅复仇,不敢投降,如今看到施琅的确没有杀害自己的意思,于是连忙派人到澎湖施琅军前请降。8月13日,施琅率军抵达台湾,由鹿耳门登陆上岸。刘国轩等人到军前迎接,台湾各族百姓夹道欢迎。8月18日,郑克率领郑氏集团文武官员,及明朝宗室在台的鲁王世子朱恒、乐安王朱凌等削发剃头。随风飘落的一缕缕头发,标志郑氏集团正式归顺和南明小朝廷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