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风云人物 >

热门推荐

自相矛盾的:为何注定逃不脱鲁迅的攻击?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36

  “父亲与川岛是北大同事,亦同是《语丝》成员,大概川岛曾托父亲替自己在厦大谋职,父亲尽管从工作考虑不赞成其来厦大,但从私人面子上考虑不便回绝,所以当得知林语堂有意聘川岛时便复书告川岛‘事已弄妥’,这是私人交往间常有的事,但鲁迅知道后认为父亲使出‘陈源之徒’的‘手段’(鲁迅致川岛信,1926.11.21),或许这就是鲁迅说父亲‘阴险’的依据。而川岛抵厦大后,也常在鲁迅面前败坏父亲。”

  真的应该感谢顾潮女士,虽然她这番话表述得不够流畅,但事情的来龙去脉已再清楚不过。原来川岛很信赖顾颉刚,所以托顾为自己在厦大谋职,顾颉刚“不便回绝”,也就是说答应了。但他前脚答应川岛说愿意帮忙,后脚就赶到林语堂那里“劝语堂先生不要聘川岛”,遗憾的是,“语堂先生不察”,竟然将川岛“引为同调”,决定聘用川岛。顾颉刚闻听此言,一方面给胡适写信,发泄其对林语堂和川岛的不满;另一方面也给川岛去了一封讨功邀赏的信,说“事已弄妥”。“事已弄妥”四个字在这里真的应该好好玩味一下,所谓的“事”就是指川岛托他为自己在厦大谋职的事,“弄妥”,是谁弄妥的,当然是他顾颉刚“弄妥”的,这样一来,川岛自然会对他感激不尽。一方面劝林语堂不要聘用川岛;另一方面,又写信告诉川岛,你托我的事,我已帮你办妥,如果顾颉刚是这样一种人,你还会对他有好感吗?

  弄清了事情的原委,我们除了佩服顾颉刚的“处变不惊”,还能说什么呢!至于鲁迅因此说顾颉刚阴险,“而川岛抵厦大后,也常在鲁迅面前败坏父亲”,在我看来是不如此便不正常的事了。

  这件事使鲁迅看清了顾颉刚的真面目,他在致许广平信里这样评价顾颉刚:“此人颇阴险,先前所谓不管外事,专看书云云的舆论,乃是全部为其所欺”。自此以后,鲁迅在文章中,总是以“红鼻”一词指代顾颉刚。有人说,鲁迅此举过于刻薄,但我认为,既然顾颉刚“阴险”在前,鲁迅“刻薄”在后,恐怕也是可以理解的。而那些对鲁迅的“刻薄”津津乐道,对顾颉刚的“阴险”讳莫如深者,在我看来即使不是别有用心的,也是很不公允的。

  顾颉刚在文中还曾说过这样的话:“有一个基督教牧师坚劝我信教,他说:‘凡人都有罪过,只有信了教,才可因你的忏悔而得到上帝的赦免。’我说:‘我是一生不做罪过的,自己既不须忏悔,上帝也无所用其赦免。’这位牧师惊讶,仿佛这种人是不该有的,但我自问从小受了祖母的教训已达到了这个阶段。”

  顾颉刚这番话说得实在太大了,一生都没做过需要忏悔的事,世上有几人能达到“这个阶段”?难怪牧师听了要惊讶,我想任何人听了恐怕都会惊得“舌挢而不能下”的。人无完人,孰能无过?顾颉刚一生真的没做过应该忏悔的事吗?当然做过,而且不止一件。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