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风云人物 >

热门推荐

女作家冯沅君的择偶标准:“好好读书”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41

  当时,女高师的校长是前清举人方还,学监杨荫榆是留日归来的,学校一切规则由他们两人制订。譬如学生必须住校;周末回家必须家长来接;学生一律穿草绿色布的衣裙制服,梳一把抓的高髻,白袜黑鞋;违者记过,记过3次开除。

  “五四”运动爆发后,冯沅君跟随同学砸开学校后门,与北京其他学校的学生一起参加游行示威。在国文部主任陈中凡和图画科主任吕凤子的鼓动下,冯沅君还执笔起草了驱逐校长方还的宣言,列出方还十大罪状,最终导致方还辞职。

  把恋爱经历写成小说

  对于冯沅君和她的同学们来说,比“五四”运动更加直接的心灵冲击,是李超之死引起的。

  李超和冯沅君是同班同学,父母早亡。因为家里没有男丁,父亲生前按照习俗把同胞兄弟的儿子李惟琛认成嗣子。李超勤奋好学,1918年考取女高师国文班的旁听生,一学期后改为正科生。嗣兄李惟琛却以不服从尊长为借口,拒绝支付读书费用。李超贫病交加,又悲愤不已,于1919年8月16日病逝。11月30日下午,北京学界在女高师为李超举办隆重的追悼大会,男女来宾超过1000人。蔡元培、胡适陈独秀、蒋梦麟、李大钊、梁漱溟等社会名流先后发言,“全场感动,满座恻然,无不叹旧家庭之残暴,表同情于奋斗之女青年”。程俊英曾撰文回忆当时的情景,“李超的死和追悼会,给我班的刺激很大,激起了反封建婚姻的怒潮。冯沅君同学带头和儿时在河南订婚的未婚夫退婚,其他同学纷纷响应。”

  1922年,冯沅君从女高师毕业,考取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的研究生,成为当时北大唯一的女研究生。从1924年开始,她在上海创造社主办的《创造》季刊和《创造周报》上,接连发表短篇小说《隔绝》、《旅行》、《慈母》、《隔绝之后》,以非常大胆的笔触表现了男女大学生的自由恋爱,并且将这种自由恋爱和读书进取结合到了一起。

  《隔绝》是以女主人公隽华为第一人称展开叙述的。在外地读书的隽华,与“精神是绝对融洽的”恋人士轸坠入爱河。消息传到隽华的母亲那里,认为这种行为大逆不道,便把隽华骗回家里锁进一间小黑屋,准备交给包办婚姻的准女婿刘慕汉接走。隽华面对母亲的逼婚和软禁,只能靠着表妹偷偷送来的纸和笔,写信抒发情感。小说里,最感人的是隽华写给士轸的一段话:“我能跑出去同你搬家到大海中住,听悲壮的涛声,看神秘的月色更好,万一不幸我是死了,你千万不要短气,你可以将我的爱史的前前后后详详细细写出,将我写给你的600封信整理好发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