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63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罗瑞卿严肃批评回忆录中不尊重傅作义的提法。傅作义在华北战场上是如何成为罗瑞卿的劲敌的?罗瑞卿与傅作义又是怎样“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呢?
8月2日,罗瑞卿参加了在阳高举行的由聂荣臻主持的晋察冀和晋绥军区联席会议,研究攻打大同问题。会议确定成立由双方负责人共同组成的前线指挥部,晋绥军区副司令员张宗逊任总指挥。罗瑞卿虽然没有参加这一战役的策划,但考虑到这是两军区的联合行动,便同意担任政治委员。在会上,有人提出,攻大同时,在绥远的傅作义可能增援。但大家分析,大同是阎锡山的地盘,不属于傅作义管辖,傅不会全力来救。只要攻下大同,傅就不敢东进。
大同国民党守军楚溪春部虽仅1.9万人,但经长期经营,有坚固工事;大同南面是开阔平原,西、北两面皆是山,山上山下都有明碉暗堡,东面是御河。城墙虽为黄土夯筑,但有七八米厚,易于防守。守军中还有阎锡山收编的数百名日军炮兵,城中粮食、弹药均很充足。攻下大同,并非易事。
8月14日,晋察冀解放军开始总攻大同近郊和4个城关据点。由于兵力不集中,对国民党守军坚固设防的力量估计不足,部队尚无用炸药包进攻敌人工事的经验,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伤亡代价。罗瑞卿发报给晋察冀军区并报军委,认为屯兵于坚城之下,久攻不克,兵力分散(同时围攻大同、应县、定襄诸点),若傅作义增援,不好对付。随后调来晋绥军区三五八旅主力,晋察冀第四纵队十旅撤围应县后亦调至大同前线,以加强攻城兵力。至9月4日,解放军肃清了郊区各据点及北关、西关之敌。蒋介石看到大同即将不保,以将大同划归傅作义管辖的第十二战区为条件,要求傅去解大同之围。傅即派了3万人马兵分三路,从归绥东进,进犯集宁,企图经过集宁增援大同。前指匆忙决定从大同前线抽调三五八旅由张宗逊、罗瑞卿率领北上到集宁打援。
9月5日,傅作义部攻占卓资山后继续东进,10日猛攻集宁;同日晚,张宗逊、罗瑞卿指挥在进攻大同中遭到伤亡而又来不及整补的打援部队将傅作义主力3个师包围于集宁城下,随即向被围之敌展开猛攻。傅部电台被毁,阵势已乱。这时傅作义又派第一○一师增援,于9月12日进至集宁西部的脑包山。前指没有继续围歼集宁城下之敌,而是错误地决定调主力至脑包山求歼傅部一○一师。被围之傅部乘机恢复已失阵地,并由东向西攻击。13日,傅部主力全部集中到集宁城郊。此时,在集宁歼敌已不可能。13日晚,张、罗率领部队放弃集宁。集宁失利,大同不宜再攻;16日,从大同撤围。10月11日,解放军撤出张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