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51
虺蜴也好,豺狼也罢,都比不上一句“狐媚偏能惑主”,骆宾王开创了骂女人味狐狸精之先河外,让历史上唯一的且政绩上有“贞观遗风”制成的女皇帝在许多后人心中都是一副妖娆的模样,很多人都不记得“武瞾”,只记得“武媚娘”,对于历史的真相暂不研究,我们只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太瞎了,文人在历史中的作用是无法被忽视的。
古人骂人也是一种表明憎恶的方式。古人信奉伦理纲常,那些违背伦理纲常的人往往被骂得很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人骂吕布为“三姓家奴”,真是酣畅淋漓,把易主如换鞋的吕布骂得体无完肤,与今人所骂“汉奸”“卖国贼”之类相比,“三姓家奴”更具鄙视色彩。至于《水浒传》中常骂得“这厮”“鸟”之类,则形象地描绘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让一群绿林大汉变得可爱起来。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古时地位低的人不敢骂上一级的。“曹贼”不就是平民百姓送给曹操的一顶高帽吗?《红楼梦》中焦大道“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几句话不就把那些位高望重的老爷们骂了个遍吗?古人也有随便骂人的时候,骂得不堪入耳的大有例子在,只不过与今人相比不值得一提罢了。古人的牢骚和不满也不少,但古人在性情修养上很有一套,或抑制情绪,或将之转化到文学创作上,结果只有几分失落,哪儿像现代名不副实的许多“愤青”,越愤越显青涩。新的一代人有更爱骂人的趋势,也有更大的被骂得趋势,再这么叛逆下去,恐怕连父母都要愤怒且无奈地喊——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愤怒时痛骂一番可以理解,但骂得口无遮拦,污秽不堪就无法让人原谅。谁生气,郁闷时都有发泄的权利,想骂几句没人会捂着他们的嘴,但是每开口就扯及不相关的人甚至拿一些不该骂的人来消遣就太可恨了。且看今日互联网上的帖子,完全就是骂人专家培训基地,不知培养出了多少骂人总有理的人。有那个时间浪费在无需开口动粗的事儿上,还不如把自己那点儿素质提高些——人人都这么做时,谁还会让我们如此不爽,想动口爹爹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