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57
传统文化压制个性,也是中国蹴鞠走向暗弱、沉寂,并且没有得到突破性发展的重要原因。受封建社会中后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封建的宗法体制、伦理文化、礼仪禁忌等历史文化传统,给中国人带来了负荷沉重的心理积淀,致使个人的生命冲动几乎在条条框框里窒息而死。人们努力去寻找某种精神平衡,使自己成为温良恭谨、庄重敦厚的君子,宁愿恪守中庸之道,也不愿赤裸自我,展示个性。在那种等级森严、尊卑分明的体制影响下,蹴鞠不可能发展成为规则统一、公平竞争、推崇个性的竞技体育运动,也根本不可能形成更高、更快、更强的现代体育精神。唐宋以后,蹴鞠只是以一种“泛体育”的形象存在并延续着,它之所以没有出现“公平”和“竞争”这一核心思想的体育观,应该说与传统体制和文化束缚有着直接关系。
任何一项文体运动,如果不能推陈出新、随世而变、与时俱进,迟早会自绝前途的。蹴鞠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唐宋时期创造的单球门间接对抗,没有照顾全民普及的需要,只侧重于向专业艺人表演的道路发展,这种失去群众基础、片面强调蹴鞠技巧的做法,在当时不良社会风气的利用下,使蹴鞠偏离了的正确发展方向。明朝将领张士信“蓄声妓,恣荒淫,不问军事,拥妇女酣宴、蹴鞠”,以及《金瓶梅》中西门庆在丽春院看妓女蹴鞠的情形就是如此。在这种风气下,蹴鞠失去了原来的慷慨、大气、英武的风貌和特征,并开始与放荡行为联系在一起。人们从直接参与蹴鞠到间接观赏蹴鞠,再到欣赏女子的蹴鞠姿态,蹴鞠运动从军事训练的勇力型到了技巧型,最后发展到了观赏型,最后走向了浮躁和轻浮,这些都为蹴鞠的衰弱和沉寂写下了再生动不过的注脚。
军事上落后,就要挨打;体育上落后,同样会挨扁。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逢韩不胜、逢英惨败,是近几十年来一直困扰着中国足球的怪圈。我们在沾沾自喜于蹴鞠运动起源中国的同时,是否更应当反思一下曾经让我们引以自豪的中国“国粹”,曾经在世界上不可一世的足球大国,为何会落伍,为何会如此不堪一击?!扯掉历史上曾经耀眼的光环,丢开盲目自大的空架子,依托中国蹴鞠的千年灿烂文化,找出当前中国足球的症结所在,探索中国足球的发展前景,面对现实,把握今朝,奋起直追,再创辉煌,才能对得起古人超前的伟大创造,才能使中华民族在体坛上扬眉吐气。因为中华民族复兴和文化体育复兴,决不是一句空话,更不是一个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