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20
到了1919年,为了全家团聚,鲁迅和周作人花了3675元买下八道湾11号一座“三进的大院子”。1924年,鲁迅花不到1000元买下阜成门内西三条的一套四合院。中国历史上货币的购买力以米价来衡量最为可靠。1919年、1924年北京的米价每百斤平均价格分别为5.35元和7.94元。这就是说,八道湾房产约值7万斤米,以现在米价2元一斤来算,大概值14万元钱。同理,西三条四合院房价约值12500斤米,相当于现在的25000元。鲁迅的收入,包括教育部月薪300元及稿费、讲课费。这样看来,八道湾房产约需鲁迅一年的工资,而西三条四合院只值两三个月的工资。
天津崩盘过后更火爆
其实早在北京崩盘之前,天津楼市就已经崩过一次盘了。早先没划租界的时候,天津是很冷清的,后来天津成为租界城市,有“治外法权”罩着,什么事儿都是洋人说了算,中国人犯了法,或者当了政治犯,一逃进租界,就没人敢逮了,所以革命党人也去天津,前清遗老也去天津,下野军阀也去天津,天津迅速繁荣起来,房价跟着迅速飙升,房地产公司也跟着遍地开花。
民国十五年前后,光是天津本土的房产公司就多达几百家。天津城内原有的空地上都盖满了楼房,过去的平房也很快地被拆掉重建。前清遗老和一些实业派人士眼见有利可图,纷纷涉足房地产开发,一时间建筑材料供不应求,自建房的家庭想买砖,必须提前一年预约才能买到。那时候,即使再精明的开发商,即使再有眼光的炒房客,也想象不到房价会跌。可是到了1927年,“革命军北伐节节胜利,一般旧官僚皆以为旦夕不保”,坐拥多套豪宅的遗老、官僚和小军阀们纷纷卖房,携带细软前往上海避难,市场上的房子供过于求,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房价立马下跌。而普通购房者眼见房价下跌,本来想买也不敢买了,人人持币观望,于是房价跌得更厉害。早先向房产公司和投机客大手笔放款的银行收不回资金,工商业无法运转,市面更加萧条,天津卫迎来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大崩盘。
“反形跌价”以后,房价滞涨的情形持续了八九年,到了1937年,日本鬼子占领北京,在华北平原烧杀抢掠,在北京四郊制造无人区,人为地把农村居民赶进北京城,同时日本侨民也跟在鬼子的刺刀后面大批迁入北京定居,使得北京人多房少,一房难求,房价和房租突然飞涨起来,房地产市场比1929年以前还要火爆得多(老舍先生的名著《四世同堂》里生动记录了这一现象),天津又浴火重生,比崩盘以前还要火爆。
上海每平方米要56两白银
上海以前租界,1863年上海公共租界的土地平均价是每亩1318两银,到1907年达到9606两,升值七倍多;1920年上海公共租界的土地平均价是10476两银,1933年达到了 33877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