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80
上个世纪30年代,日本作家钝田研写过一部历史小说《满洲建国记》,其第三卷《新京》记载,1932年3月10日,刚刚成立的伪满洲国国务院召开第一次会议。
伪国务院总务厅长、日本关东军特务部部长驹井德三主持会议。
会上,驹井德三向在座的伪国务会议成员征求长春更名的意见:“有没有什么好名字呢?”
伪外交总长谢介石摇晃着又小又圆的脑袋第一个提议:“叫‘新京’怎么样啊?”驹井很欣赏,当即表示:“好名字啊!”
“叫‘复京’也不错嘛!”提出这个意见的,是伪财政总长兼吉林省省长熙洽。此人不仅投靠日本卖国求荣,且一心向往恢复大清帝国,偏爱“复”字。
4天以后,即1932年3月14日下午,又在仍由驹井主持的第四次伪国务会议上讨论这个问题。
驹井说:“首都怎样更名,还是4天前留下的悬案,今天一定要解决。”
这时又有人提出第三个意见:“叫‘盛京’怎么样?”
郑孝胥则抬出溥仪来达到“一言九鼎”的效果:“如果叫‘新京’,据我所知‘执政’阁下也不会有异议。”
就此决定把长春更名为“新京”,次日发出布告。
其实,在“新京”、“复京”、“盛京”三者之间,可供日本人选择的只有“第一个名字”。
因为“九一八”事变后不久,日本军方早已为“未来的新国家”定位:它不是大清帝国的复辟,也不是清朝的延续,因此绝不能使用“复京”之名。至于“盛京”一名早已有之,即清兵入关前的满族故都沈阳,入关后称为“陪都”,当然不可以移植这样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