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80
帝宫新生
原基址建成“地质宫”
1940年6月,溥仪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日本之行,日本人藉此强迫溥仪放弃中国祖先崇拜的仪式和遵循的儒家学说,采用日本的官方宗教——神道作为伪满洲国的国教。
在归途的车上,溥仪“忍不住地哭起来”。溥仪写道,在“建国神庙”向日本天照大神祈祷,比亵渎他大清祖宗坟墓更令其羞愤,更令其厌恶。
为了抚慰伪帝,这一年,规划多时的新皇宫终于动工了,日本人提出以北京故宫为直接参照,总计占地52万平方米。
根据中国古代宫廷“前朝后寝”的传统模式和北京清宫坐北朝南的布局格调,精心设计了建设方案,把新皇宫正殿前占地约14公顷的区域,规划为至少容纳30万人的“国都广场”,作为国民遥拜伪皇帝的场所。
新皇宫东西两边南北走向的大街,分别取名叫东万寿大街和西万寿大街,溥杰的住宅即坐落于西万寿大街117号,正是新皇宫的右侧。
新皇宫正殿前面,则是广阔的“国都广场”(今地质宫楼前广场),作为国民遥拜伪皇帝的场所。广场南横跨兴仁大路(今解放大路)的,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宽阔的顺天大街(今新民大街),街心建有美丽的绿化长带,随着季节变化而有不同花木呈现出缤纷的色彩,大街两侧便是伪国务院和各部办公大楼。
新皇宫原计划8年建成,到1943年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物资匮乏,水泥、钢材和有色金属材料更为紧张。
在太平洋战争的隆隆炮声中,不要说新皇宫的建设,连悬于旧皇宫大厅的吊灯上的黄铜、铺设在宫内的地毯及一切装饰物中的白金制品,通通作为“军需品”捐献给“大东亚圣战”了。
溥仪不停从外电广播中感受到日本帝国颓败的迹象。
1945年8月11日,原子弹在日本长崎扔下的第三天,溥仪和弟弟溥杰以及部分宫廷人员离开了寄居13年的伪满皇宫,登上了驶往通化的火车。因为苏军的空袭,火车被迫改道至通化郊外的大栗子沟。
1945年8月17日,在通化大栗子沟一处日本铁矿公司的日式住宅里,溥仪最后一次用印,颁布退位诏书,在仓皇北顾中,结束了这场持续14年的赌博。
新中国成立后,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按照中国古代建筑风格设计,在伪满规划建设的“皇宫”原基址上,兴建起一座绿色瓦顶宫殿式建筑,名为“地质宫”。原先规划的52万平方米面积,现在是长春的文化广场,与新民大街上的伪满八大部大楼遥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