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汽车 > 产业 >

热门推荐

汽车保险业亏损 反垄断后消费者亦难获利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03

  在近期汽车反垄断风暴开出的“天价罚单”中,有一张1.1亿元的罚单开给了浙江省保险行业协会及相关保险公司,其垄断主要表现在约定车险费率折扣幅度,并根据市场份额商定统一的商业车险代理手续费。

  这张上亿元的罚单创造了保险业反垄断的新纪录。和针对其他领域的反垄断一样,消费者都愿意相信这样的大手笔有希望让保费下降,为自己带来实惠。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以浙江车险为例,发改委的处罚决定其实早在9个月之前已经下达,但据了解,杭州多家4S店目前的车险费率基本没有变化,新车第一年商业险折扣仍为业内此前约定的9.5折。

  4S店与车险合作模式仍在

  这张保险业史上最严的罚单,暴露的是保险公司之间、保险公司与4S店的利益纠葛。

  作为传统的车险销售渠道,4S店掌握了数量庞大的客户资源,把握着车辆销售和维修的端口。保险公司为了销售自己的产品,已与4S店形成绑定合作的常态,并向4S店提供代理费用。按照有关规定,保险公司提供的代理费用为商业险总额的15%。

  此次反垄断处罚破除的是保险业内的横向价格协议,而4S店与保险公司之间的绑定合作关系却依然存在。消费者购买新车时常被要求在4S店内购买其合作公司的保险,而价格往往比电话车险等其他渠道要高。因为4S店保险中的代理费用在电话车险被让利给了消费者。

  另一方面,保监会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保险公司车险理赔款七成用于支付汽车零部件的更换。2013年共有近60家厂商对零配件价格进行了170余次调整,保险公司赔付成本不断升高。

  此次汽车反垄断同样涉及了对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处罚,期望改变不合理的汽车零整比。但从目前的零整比调整情况来看,实质上的下调水平有限。要想车险公司因此下调保费,将会是个长期过程。

  自由市场化也有隐忧

  车险行业并不是没有经历过自由市场化。

  据悉,2003年保监会曾经启动车险费率市场化,但随之而来的价格恶性竞争导致车险行业陷入严重亏损。为了规范市场,保监会在2006年推出了人保、太保和平安三套条款标准,商业车险基准费率统一。

  但财险公司为了获得更多保单,提供给4S店的代理费用竞相提高,早已超过15%的限制,有的甚至高达40%。车险行业亏损的局面一直持续。2013年,除了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和太保财险,全国其余46家财险公司的车险业务全线亏损。

  在湖北,目前受到处罚的虽然是一汽-大众销售公司及7家奥迪经销商,但此次查处的“导火索”正是经销商与保险公司在车损定价上的差异。湖北奥迪经销商认为,部分保险公司在车险市场的垄断对其售后服务价格形成了打压。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