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34
车企垄断地位不违法 谈降价是与虎谋皮
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反垄断调查已经持续了近两月时间。截至目前,已经有两家整车企业、三品牌经销商及十二家日系汽车零部件企业受罚,共计罚款约15.4899亿元。酝酿三年的汽车反垄断终于一朝爆发,深受其苦的消费者理应拍手称快。然而大多数车主对此反应淡然,因为期望中的“降价潮”并未出现。
可以说,就目前效果而言,尽管发改委频开罚单,反垄断调查却收效甚微,“加价提车”现象依旧存在,部分车型定价依旧不合理。可见,反垄断调查尚难以惠及消费者,相关部门如果只是一罚了之,罚单将只是一堆无关痛痒的数字。
车企手握定价权 只因价格垄断被罚
目前发改委对整车企业共开出两张罚单,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被罚款2.4858亿元,克莱斯勒被罚3168.20万元,理由是价格垄断。而事实上,存在价格垄断的远不止这两家车企。
在汽车行业,车企手握定价权,制定车辆指导价,还限制经销商的转售价格,甚至有的厂商会给经销商制定最低售价限制,这是普遍现象。我国《反垄断法》第14条规定,“禁止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下列垄断协议:(1)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2)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车企限制经销商转售价格、干涉市场自由竞争显然已经触犯《反垄断法》,是不折不扣的垄断行为。
尽管罚单已开,车企的垄断地位却并未因此动摇。热销车型加价出售的现象并未消失,进口车价格依旧高高在上,国产车价格也居高不下。以最新国产的奔驰C级、沃尔沃XC Classic等车型为例,国产后包括动力总成在内的各项成本降低,售价却反而比国外更高。这一不合理现象,引发众多网友吐槽。
从反垄断的过程来看,明确公布降低整车价格的只有捷豹路虎旗下两大品牌的6款系列车型,以及克莱斯勒旗下的两款车型。唯效果论,第一、其官方降价的车型多为顶配版,且受众度较低,本身不是没有现车就是已经在降价销售,官方公布降价并无太多实际的意义。第二、其在华市场价格本身就远远高于海外售价,最高降价30万元后售价也仍在百万元以上,对于真正意愿购买的消费者而言也不存在太大的影响。
知名汽车行业分析师张志勇指出,豪华车高价暴利现象以及经销商加价售车的行为并不是靠反垄断单方面就可以解决的,所以车企对整车价格并没有做出太多的调整,消费者短期之内也难得实惠。与此同时,很多业内专家也认可这样一种说法:"反垄断与降价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企业的降价幅度过高,使行业整体受到伤害,那么这也并非反垄断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