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汽车 > 产业 >

热门推荐

反垄断被指太过狭窄:路虎降30万没人关心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54

  一方面,我们对于汽车投资和产品进口实行严格管制,整车生产投资项目必须报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审批,企业不能自主投资汽车生产,跨国公司投资汽车项目股比不能超过50%,汽车进口须报商务部门登记“备案”(不“备案”就不能报关进口,其中含义“你懂的”),限定进口汽车实行单一总经销商、申请设立总经销商品牌经销商要向有关政府部门“备案”(从“符合条件的,予以备案”规定中就可看出这种“备案”与审批无异)……各种市场准入限制政策直接造成了目前我国汽车市场竞争不足、寡头垄断的基本格局,最终结果就是形成垄断暴利。

  也就是说,我们迄今为止仍在实施的汽车产业政策成功制造了一个相对封闭、寡头垄断的市场,这才是国内外汽车价格相差悬殊、国内汽车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消费者权益不能得到很好保护的根源所在;然后,我们却又打着维护市场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旗号,依据《反垄断法》来追究其中的某些垄断行为,这是何其荒谬的政策设计?!

  显而易见,放开汽车市场准入才是解决我国汽车行业众多问题的根本之道。开放是根治垄断的良药,市场充分开放,则垄断问题迎刃而解,诸多垄断行为、垄断暴利将自然消失。比如不再规定单一销售渠道,还会有目前所谓的纵向垄断吗?有了充分竞争,还会有暴利吗?上海自贸区居然还要搞什么“汽车平行进口”试验,如此拙劣的开放战略委实让人哭笑不得。“疏”胜于“堵”,我们的古老智慧在反垄断领域依然适用。只会“堵”的行政思路,实在是该好好学学我们祖先的方法论。

  千万别再用保护“幼稚产业”的旗号来作为汽车行业准入限制的理由,60多岁的“幼稚产业”只会遗羞国际贻笑大方祸国殃民;也千万别再说“保护民族产业发展空间”,限制市场准入并没有限住跨国公司和外国汽车,却恰恰憋死了最有活力的民营企业,极大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不要再说什么“国家安全”,封闭导致的活力丧失和创新严重不足已经使我们的汽车技术自主研发能力积弱不堪,还奢谈什么安全?更不要再用“谁主张放开市场谁就是汉奸”这类色厉内荏的言辞试图维系早已证明是死路一条的汽车产业政策体系,因为彻底颠覆现有汽车产业政策才是中国汽车发展的惟一出路!

  值得深思的是,放开汽车市场准入符合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方向,符合“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基本改革原则,为何这样简便易行、耗费行政资源最少、政策推动效应最高的根本解决之道我们视而不见,却汲汲于只能吸引眼球却无济于根本解决问题、细节诟病多多宏观效益了了的反垄断?这是在昭示某些部门的存在感吗,改革压力太大转而搞政治正确的反垄断?还是丢卒保车,牺牲一点点品牌商、经销商的的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化解既得利益格局已经面临的岌岌可危的崩盘风险?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